用做书院的态度提升培训的高度
玉溪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网
公务员面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六
来源: | 作者:鸟博士 | 发布时间: 2016-09-10 | 2295 次浏览 | 分享到:

1. 有人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有人说姜是老的辣,你怎么看?

人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也有人说姜是老的辣,这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在我看来其实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劝学》,比喻比喻学生会超过老师、后人会胜过前人。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功成业就。他们年轻,稚气未脱,阅历浅,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超过先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而他们的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又超过他们,推动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历史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前人的经验与指引,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往小了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向老师和长辈的学习,他们拥有比我们更多的经验和阅历,这些是没有岁月的沉淀很难获得的东西,所以也就有人发出感慨,姜还是老的辣。

以上两句话,对我个人来讲有非常大的启示。首先,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我们都要重视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同志给我们的建议,这些都是无数的经历沉淀出来的智慧,会帮助我们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其次,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大胆尝试的勇气才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青之所以可以胜于蓝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这种精神保持下去。

这两点对我行为上的指导就是,我们应该重视经验的积累与老同志的意见,但是永远不要放弃思考和怀疑的态度,只有一个勤学习、善思考、会干事的人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 中国员工敬业度较世界平均水平偏低,你怎么看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凸显,贫富差距大导致价值观多元化,不稳赢因素增多,价值追求和诉求存在差异,表现为员工对工作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想法,热情减退,出现了员工敬业度较低的现象。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造成我国员工敬业度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中国企业的市场环境不稳定,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企业间薪酬公平性得不到保障、企业对员工的关心程度不足,缺乏对员工的尊重和认可,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现代社会相对浮躁,社会价值观以及劳动者的个人价值观不清晰。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择业时考虑更多地是薪酬因素。员工为追求快速的收入增长出现频繁跳槽现象。

三、管理机制僵化。企业运行的管理机制相对老化,评价体系、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无法满足员工的诉求,僵化的管理机制不能使真正的有才之士得到重用,反而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员工的敬业度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想要是中国企业有更长远的进步,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认识到员工的重要性。企业最大的财富是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再好的战略目标也得不到实现,再好的机遇也无法把握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要落在员工身上。

其次,加强企业建设。想要根本上解决员工敬业率低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和奖励制度,为员工提供成长机会,使员工切身感受到被企业所重视。

最后,提高员工自主性。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员工应该明确自身责任,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以及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企业也应扩大员工独立工作范围,对员工实施柔性管理,使员工拥有更多创作空间。

员工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只有员工提高敬业度,促进企业发展,才能最终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实现美丽中国这一目标。

3.解决社会纠纷有人说要以群众利益为重有人说要以社会稳定为重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导致出现了很多社会纠纷,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纠纷既要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同时也要保证社会的稳定。

目前社会矛盾纠纷主要体现在利益的纠纷,比如土地纠纷,拆迁补偿纠纷以及保险纠纷等等,无一不与群众的利益挂钩,同时社会矛盾还呈现出复杂化、群体化的趋势,使解决纠纷的工作难度加大。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矛盾化解不及时。当前的一些处理方式相对滞后于化解矛盾的需求,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沉重包袱。其次是化解矛盾的能力不强。个别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不能随机应变,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同,容易激化群众的不满情绪。同时工作缺少主动性。少数部门和基层组织对群众的利益诉求不能及时回应和引导,致使一些应当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由小拖大、由易拖难。还有一些群众法制观念淡薄。部分群众不懂法律或者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片面理解,导致误会的产生。

在解决社会矛盾的同时既要考虑到群众的利益也要考虑到社会的稳定,想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一方面要全方位提高群众素质。稳定社会秩序必须在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上下功夫。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使群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比较理智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改变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调处化解方式。改革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信访工作方式、方法必须迅速转变,强化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处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倡运用法律手段调解、疏导,消除不安定因素。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把情况摸清,把道理说透,把情绪理顺,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矛盾彻底化解。同时,注意疏通民意表达渠道。

群众利益是根本,稳定是前提,没有和谐民主的优良环境,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了根基。维护社会安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每一个人都应当承担一份责任、尽一份义务。

4. 每一个公正的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谈谈你的看法。

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化解社会矛盾,离不开司法公正。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相当程度上都要依赖公正司法,公正的审判使每个人都可以更加敬畏法律,而不公正的裁决则会严重的影响法律的权威性,使法律的权威受到动摇,试想一个国家丧失了法律的权威性又怎么能够管理好国家的公共事务,所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形成人们对司法的依赖和信仰,法治才能实现。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想要做到真正的司法公正就必须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也就是说司法的裁判要有统一的标准,如能达到这一要求,就是公正。

在实践过程中影响公正的因素,既有内部的,也包含外部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的运行,司法人员的执行等方面;外部因素,则主要体现为外部力量对司法的干预。

为了保证司法公正的制度和原则,我国司法过程中采取回避、公开、辩护、证据、复审等一系列程序规则,要使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并切实感受到司法运作和裁判的公正性。影响公正司法的外部因素,不外乎权力、人情、利益等。解决权力干预问题,可以采取责任追责制,任何涉及到徇私舞弊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为了避免权力的影响,有必要将司法辖区与行政辖区相分离,为了保证审判公平也要采取公开裁判,对于一些重大案件,我们国家采取网络直播等形式进行,大大的提高了法律的威严,通过这种司法公开化来监督司法的公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对法律认同。

然而就算法律制度在健全,冤假错案都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在这样的事情出现时,将会使人们质疑司法的公正性,其实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思考,在一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当中由于某些案件极其复杂,而导致在审判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更应该及时更正,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弥补所出现的问题,尽快的还受害者的公平,我们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错放一个真正的罪犯,天塌不下来,错判一个无辜的公民,特别是错杀了一个人,天就塌下来了。如不妥为应对,将严重制约刑事审判工作的发展,同时更会影响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

所以在司法过程当中明确司法改革目标,探索达到目标的环节和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努力去做,成功不会遥远。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司法公正印入到每个人心里

5.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怕困难不为,怕犯错不为谈谈你的看法。

基层干部往往被看成政策落地的最关键环节,只有基层工作到位,才能真真正正将中央的政策落实到位,才能让群众能够真正的享受到国家政策的落实,然而当前存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群体中出现的不作为事实,有的是因为怕困难,有的因为怕犯错,不管原因是什么都会造成政策执行短路、不通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党中央的政策制度落实。因此,必须找准基层干部不作为的病根,对症下药,变不作为有为

基层干部的不作为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怕困难,另一方面怕犯错,怕困难指的是面对困难缺乏勇气,当前,一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还不够开放,致富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在为民办实事之前,前怕狼,后怕虎,将困难预计过多,致使缺乏信心,许多好的想法、思路只能胎死腹中,导致工作难以进行。

作为基层干部来说其工作压力十分巨大,基层干部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面对基层工作,基层干部既要对上级的指示做到上行下达,还要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各项事务,所以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很多的基层官员受到了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更多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去直面挑战,回想抗日战争、红军长征、改革开放,都是在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下采取的成就,只有克服困难才能遇到良机。首先基层干部要学会走进群众,才工作的过程中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直面困难的坚实力量,只有真正的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问题。其次要解放思想,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落后,由于安于现状,才会出现怕担风险不敢干,知识缺乏不会干,不思进取干不好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工作激情和创造力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同时还要大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

另一方面在工作过程当中,一些基层干部因为害怕犯错而无所作为,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工作当中难免犯错,犯错并不可怕,然而如果因为害怕犯错而不去作为,就失去了基层工作的意义,在基层工作当中,只要一心为百姓着想,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小问题群众也是会谅解的。为了在工作中不犯错,少犯错,就必须不断进行学习,利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更好的服务人民。

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自我突破,做一个有用的人。

1.路上经常能发现这样一幕,前方车上随手丢下烟头,车上人员边嗑瓜子边往外吐,还有废弃的塑料袋从车窗口丢出后又飞到下一辆车的窗上。环卫工每天穿梭在车流中,冒险清理垃圾,被撞被刮伤的事故屡见不鲜。对于车窗垃圾,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滚滚车流中,汽车摇下车窗,果皮、纸巾、烟头从车内抛出。这看似平常的一抛,不仅影响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无端增加了环卫工人的作业量,还有可能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而且也会影响行车安全,因为躲避垃圾而发生的急打方向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交通事故。同时,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会树立一个坏榜样,教我们的孩子变成垃圾虫。

究其原因不仅是公民道德低下,只顾自己方便,没有公德心,害人害己,给道路交通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其实也是公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具体表现。因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洒物品,否则可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虽然法规倡导、规范文明出行,但实际生活中,因为难监管、难取证,执法部门几乎无暇查处这样的违法行为。

解决车窗垃圾,首先需要倡导文明出行和公德教育,使广大群众用一份对别人生命尊重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只有提高了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习惯,增强了他们的法纪意识,让他们遵守公序良俗,城市才会形成良好的文明新风。

其次,对于大部分车内垃圾,我们可以选择暂时先放着,等到达目的后再进行处理。即使是类似口香糖的物体,也可以用纸巾包好,下车时扔到垃圾桶内。或者随车配垃圾筒、垃圾袋、纸巾等也是很好的举措。

再者,应该建立城管和交警联动机制,利用已有电子监测设备取证,或由城管配置设备取证,交警处罚,让随手抛洒车窗垃圾行为真正受到法律约束。

除此之外,还可以记录与罚款并举,将车窗内外抛垃圾行为录入个人交通违章信息库并进行处罚, 违法者不接受处罚就无法通过年检。 而且可以运用媒体适当曝光往车窗外扔垃圾的车辆车牌号码。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真心为城市环境卫生着想,为交通安全着想,为个人的文明素质着想,不再随手乱扔垃圾,则善莫大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文明与爱心的使者,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理念传递下去,相信通过全社会努力和通力配合,会有效地改善车窗垃圾泛滥的现象,让我们城市的美容师能够安心工作。

6.美国科学家说:公正的程序决定了法治和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区别。

参考解析:

人治和法治是两种治国方式,人治论者认为治理社会和国家主要依靠优秀的、有智慧的治理者,而法治论者认为治理社会和国家主要依靠法律规则产生社会秩序。简单说,就是人治主张以德治国,法治主张依法治国

要使道德制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外,主要要看国家治理者的道德水准。只有贤德完善的人做领导人,才有上梁正而下梁不歪的效果。社会秩序才会产生。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道德水准极低,形同野兽,弱肉强食,其人治成本就会极高,其人治也就无效。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是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的名言。

随着生产的发展,阶级矛盾的产生,社会的分化,共同价值观的崩溃,道德共识的解体,为使社会、国家不因矛盾的激化而分崩离析,就要对不同的人的行为进行不同的约束、压制,这是法治产生、存在的根本理由。法治不仅仅是政府守法的理念,不仅仅是依法治国的口号;法治必须具体化、生活化、程序化。

当代行政法治必须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承认政府拥有广泛行政权现实必要性的同时,又对这些权力进行有效规范和制约,以保障个体的尊严和权利?推进行政程序法制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而它对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意义,在法治政府建设领域尤为重大、明显和紧迫。

对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正当程序控制,有利于确保其公正、高效行使。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意义不仅在于防止腐败和官僚主义,为市场经济提供公正、秩序和效率,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控制公权力滥用,保证执法公开,实现执法公正,减少执法偏差,从而保护公众利益。

毋庸置疑,推进公共服务行政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要力求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与信任,服务与合作,执法与守法,管理与监督的桥梁。但前提必须是公权力机关受到行政程序法的制约。

通过法治约束和监督,使行政权受到制约;建立深化公众参与的人民协政员制度,即民众参与决策或执法程序、与行政人员共享决策权或执法权。

程序治国是法治国家必然的选择。行政程序立法是约束行政权,并促使行政权必须选择公正,尊重程序正义的有效路径。

公正的程序决定了法治和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区别。而对于民主政治和法治政府,程序法治是最重要的标志和最基本的依托。因此,我们需要继续促进公权力对程序正义的尊重,促进公众对法律正义的信仰。

7.问卷调查显示,群众对基层政府的工作满意度不如对省级和中央政府高,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依据。民众对党风建设、官员队伍建设、政府工作质量的评价,主要是来自身边的信息,对政府的信用,也主要是从能够接触了解到的基层政府获取的。因此群众对基层政府和官员的满意度,是基本的民生态度,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工作。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中央、省(直辖市)、区县和乡镇(街道办事处)这四级政府的工作表现与服务水平的评价为:级别高低同满意度成正比,明显呈现出政府层级越低,满意度越低的趋势,这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民众的意见,也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阶层开展工作和活动提供了参考建议。

这次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说明:

一、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对中央的发展政策、措施比较满意,对国家近年的发展变化比较满意,中央领导在民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中央的工作为多数民众肯定认可。

二、中央的一些好政策好措施,在贯彻实施过程中,被逐级衰减,在基层不落实,甚至抗落实、反落实,各级贯彻中央政策时的对策,没有被民众接受,一些基层的工作,还离中央的要求、离民众的要求差距很大,没有很好地把上级精神和民众要求协调统一起来,否则对各级的看法差异应该不大。

三、乡镇(街道)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作风,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有法不依,利用手中职权搞腐败,履行行政职责有越权越位现象;办事程序和时限不明确,办事效率不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不够规范,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态度较差,出现行政争议不予理会,化解方式粗暴等。

四、缺乏一个同居民良性互动的渠道,导致民众意见较大,多数人不满意。换个角度看,民众对经常能够接触到、了解到的基层政府及其官员,也最在乎。基层政府及其官员对民众的影响最大最直接,许多情况直接面对居民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也容易引发一些矛盾。

这次民意调查结果也提醒各级,贯彻中央精神要注意自上而下,抓好工作落实要重视自下而上。抓好基层政府和官员的行政表现、行政态度,是落实执政为民的关键。因此,加强基层政府建设,抓好基层吏治工作,尤为重要。应该有相应的政府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应该有严格的基层官员管理监察措施,应该有面向民众公开透明的行政原则,应该有方便畅通的听取民间意见呼声渠道。

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政府工作需要群众来监督,我们要以人民群众的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为风向标,不断改进工作,实现我们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玉溪鸟博士文化培训中心 面试专题
地址:玉溪市时代广场2-16号
电话:0877-229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