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书院的态度提升培训的高度
玉溪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网
西林书院国学讲座--杜蒉扬觯
来源: | 作者:鸟博士 | 发布时间: 2016-09-10 | 3501 次浏览 | 分享到:


期待之中,西林书院《古文观止》国学课如常开讲,昨夜秋雨淅沥沥一直下到中午没有停过,天已转凉,但张刚老师的热情始终高涨,脱了外衣仅穿一件短袖体恤就在课堂上酣畅演绎,使出洪荒之力为我们带来《杜蒉扬觯》这篇文章的精彩讲解,这用行动诠释了“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国学精神,先让我们点个赞!!

文章标题拗口,不妨先破一下题,“杜蒉”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御用厨师,是高举的意思,“觯”是古代青铜做的酒杯。把一位厨师高举酒杯这样一个平凡不能再平凡的行为写成旷古“经典”,不能不让人费解。于是,张刚老师说,这个平凡行为的“经典”之处在于展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讽谏”文化,即先秦时期一些小人物使用今人视为“行为艺术”的方式向权倾一世的国君或权臣匡过谏言的行为,这无疑需要极强的正义感、过人的胆量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力,体现出他们“忠诚、干净、担当”精神,时至今日我们都不得不由衷佩服、肃然起敬。


张刚老师先对文章内容做了幽默精彩的讲解:晋国一上卿去逝,还未入土为安时,晋平公便在家喝起酒,参与的竟然还有著名音乐家师旷和近臣李调,一时鼓乐大作,响彻晋国大地,真可谓“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平公的御用厨师杜蒉听到了,急匆匆跑进去,我们原本以为是想跟着一起腐败、腐败,顺便拍拍马屁,谁曾想到这厮演了一出“无厘头”闹剧,先罚师旷一杯酒,又罚李调一杯酒,自己也罚了一杯酒——是否是因为皇上的酒好喝,借此机会名正言顺的偷喝一点。戏演完了,杜蒉掉过屁股就向外跑,晋平公也不是傻子,虽然自家好酒太多,但也不能这样被“无厘头”乱喝,于是大喝一声:“杜蒉!你这厮给老子回来!不解释清楚,小心项上人头。”此时,杜蒉回归“正经”说到:哀悼去世大夫期间,喝酒作乐是忌讳之事,师旷不告诉你这个道理,李调贪酒奉迎也不告诉你,所以罚他们酒,而我一个厨师原本应与锅碗瓢盆在一起,不该过问朝政,现不得不越权告之,所以也该罚酒。这下晋平公明白了,觉得这酒喝得太有意思了,喝出一身“正气”,幡然醒悟,竟举起酒杯自罚一杯,于是就有了 “杜蒉扬觯”这一“经典”,而杜蒉劝阻晋平公不当行为的方式,就是传说中的“讽谏”。课讲至此,张刚老师也举起茶杯,自罚一杯,慨然而叹曰:“晋离亡不远也,国之大事竟沦落至让厨师操心,非晋无人,实乃晋君不用人才啊!”小子不才,查阅古书,方知后来的“三家分晋”而晋亡就是从晋平公开始的,不得不佩服张刚老师特有的历史洞察力。

最后,张刚老师又使出洪荒之力,把文章解读提升到一个更高高度。指出批评原本是世间很难堪的事情,但中国古人把这种难堪的事情也整成“艺术”,不得不感叹先辈过人智慧。现在党和国家提倡开展“红红脸,出出汗”的批评教育活动,本质绝对没有错,但如果有一种方式,既不需要“红脸”,也不需要“出汗”就能让人接受意见,难道不更好。这说明我们还需要提高批评能力,“良药苦口利于病”不代表我们不能让苦药吃起来也甜一些,让人接受意见的同时也能心情愉悦一些,关键在于能否做到批评艺术化,让受批评者幡然自悟,杜蒉的讽谏艺术值得当前党员干部好好学习。


张刚老师这节课让我们获得太多的启发:语言的力量真是无穷,但本质上还是思想力量太伟大,语言无非是思想的载体。厨师杜蒉让人敬佩,不仅是因为他是御用厨师,还因他是有思想的御用厨师。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有思想的人,让我们每个人在行为中都能灌注思想的光辉。

          玉溪鸟博士文化培训中心 西林书院

            2016910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