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书院的态度提升培训的高度
2016年12月综合时事评论四
来源: | 作者:鸟博士 | 发布时间: 2016-12-26 | 253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12月时事评论:怎样对话网络“新世代”

更新时间:2016/12/21 23:04:50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网络有着“无人可以预测的未来”,无数人在这里寻找下一个忽然而至的风口。不过,以变化为唯一不变的世界里,有一个明天却已经来临。正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网民的迭代正在完成。网络“新世代”将新的关注、新的表达、新的形式、新的状态,呈现于生机勃勃的网络世界。

时事评论观点:   

       截至20166月,中国7.1亿网民中,“2”字头的占去30.4%19岁以下的也有23%。与之相应的,是网络从1.02.03.0的升级。论坛里蔚为壮观的“盖楼”“灌水”已不多见,热闹一时的博客也田园将芜,门户网站不再是网民唯一选择,微博、微信的平台化日益明显……当信息的传递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流量的产生不再垄断于某一个入口,技术的变革不再受限于某一个环节,也意味着个人选择更多元,诉求表达更多样,思想意识更多变。有无限可能的青春,有无限可能的网络,共同构成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青年人什么都懂。”王尔德的戏言,投射到当前中国的网络语境中,也未尝不是一幅简笔画。这一年,我们在“魏则西事件”“血友病吧事件”“雷洋事件”中,感受到网络知识型社区的崛起。你提供医学知识、我负责媒体分析、他思考工程技术……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网民,从各自擅长的角度进行“包抄”。知乎、分答、果壳、豆瓣、喜马拉雅,青年人不是相信一切也不是怀疑一切,而是在“什么都懂”的基础上,感受一切、思考一切。“共享”,让舆情中广场式的情绪表达,向着知识的“补完”、思想的沉淀转变。

   追求个性,也寻找共性;特立独行,也求其友声,在年轻人的网络空间中,“共鸣”是另一个关键词。年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进入院线。此前,这一作品意外获得B站网友集体致敬,在热闹的弹幕中,年轻人羡慕故宫里的日常、感叹文物人的专注、欣赏艺术品的精美……他们发现,传统与现代、“二次元”与“三次元”、手工时代与数字时代,竟也能穿越时空相遇,更何况那些“爱着你的爱”的同好者、“梦着你的梦”的同路人?专注与深入、探索与发现、执着与热爱,年轻人的网络世界,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色彩。“共鸣”,带来分众化与圈层化,让网络的“长尾”覆盖更多维度。

   “共情”,是新世代的另一个追求。一年来,种种网络流行语,往往因为让人捧腹而进入时代的语料库。奥运赛场上,“元气少女”傅园慧让“洪荒之力”奔涌了大半年,王健林的“小目标”释放强大气场形成“反差萌”,“葛优躺”则在妙趣横生中变成一种修复、治愈乃至对抗的姿态;“友谊的小船”“吃瓜群众”“一言不合就××”……这些一时的热点、热词,有着不同的幽默元素,在让人解颐之时流传开去。甚至网络直播,也有人分析,是在高颜值之外,提供了一种“无聊的趣味”“探究他人生活的欲望”,因而如此风起云涌。“共情”,让有趣成为强大的传播力,也带来“娱乐至死”的隐忧。

   其实,无论是共享、共鸣还是共情,都折射着网络新世代独特的“三观”:并未拒绝崇高,而是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绝非颓废消极,而是要去发现自己的故事;不是排斥意义,而是希望在探索自身中实现价值。他们有自己崇尚的规则、认定的标准,他们是自由的、多元的、复杂的。2016年的舆情显示,网络新世代正以对社会热点的广泛关注,对事实真相的执着探寻,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消除既有成见、突破条条框框、展现新的可能,他们完全可以成为网络平台最强大的正能量。与他们对话,不是迎合,也不能假装,而是要积极拥抱、全心投入,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沟通交流、有效管理、合理引导。

   有作家曾说,“把个人和时代的交叉点写出来,就是伟大的故事。”没有人可以预言互联网的未来,但握着鼠标、看着屏幕长大的新世代,注定将影响时代前进的方向。赢得了他们,或许就赢得了未来。

201612月时事评论:历史文物不能靠复制救回

更新时间:2016/12/21 23:24:54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20多年前被拆的济南老火车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长久的痛。这个建于100多年前的哥特式老建筑,被誉为“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是当时中国可与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被拆之后,当地曾有过复建动议。最近,当地媒体就复建展开新一轮调查投票,似乎想弥补当年的遗憾。

时事评论观点:   

       当初的粗暴拆除,事后证明是一个无知且短视的重大失误。想复建出于怀旧也好,出于纪念也罢,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历史建筑其实不可再生。面临损毁的建筑,可以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做一定程度的修复,但这和重建一座“赝品”老车站,还是不同性质的事情。

   无论从必要性还是可能性来讲,被拆除的济南老火车站,已经不具备复建的条件和基础。拟建地点并非原址,设计细节和施工详图也无从查考,只能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即便造出一个与原来一模一样的建筑,能算得上“原汁原味”吗?这样的复建,正像老车站工作人员说的,“拆了真的,建个假的,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个赝品”。失去文化意义,最多成为摆设,聊以自慰罢了。

   这样一股复建风潮,也是业内专家极力反对的。著名文博专家谢辰生几年前就批评过这股风气,也强烈反对复建济南老火车站:“《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原则上是这样。我并不提倡重建,因为它不光是一个形式,使用原来的工艺、结构、材料,那才叫真正的复建。现在连阿房宫都要重建了,既不符合法律的原则,也不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简直是胡闹。重建之风是时候应该刹一刹了。”

   对历史文物本身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更不可或缺的,是对先人曾经走过的那段历史心存敬畏。不关注历史文物背后的文化血脉,强拆和重建,其实都是展现当代人文化强权的一种方式。从技术上讲,将来只要留有图纸,也许什么样的建筑都可以复建,但它身上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难以重现。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有它自己的足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倘若以为靠一笔巨资投入和一堆建筑材料,就能连通历史、追续文脉,文物恐怕将沦为现代人的玩物。倘如此,即便圆明园、阿房宫重新矗立在那里,还是它自己吗?还能有当年的气度吗?

   保护文物,背后是敬畏历史,不可因为技术进步而盲目自大,而要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于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讨论,反对与同意的比例到底是多少,并没有多少意义。就让市民的投票参与,成为一次普及历史文化、增强保护意识的过程吧。要建,不如在原址建个遗址保护纪念碑,昭示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201612月时事评论:医保异地结算要学会算大账

更新时间:2016/12/21 23:44:17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个期盼已久的梦想离老百姓更近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发布通知,明确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时间表:今年底基本实现医保全国联网,2017年开始逐步解决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年底扩大到符合转诊规定人员的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时事评论观点:   

       不少人曾深受医保“划疆而治”之苦: 跨省就医,先要开转诊证明;就医费用,必须提前筹措、预先垫付;最终从医保报销,短则数月、长则跨年,其间少不了一遍遍跑腿往返。不同地方,纳入医保的药品不同、诊疗项目不同,也让就医者纠结:就医地医保目录中的药品,有时却不在参保地的目录之中,想治病,不能不用药,用了药,却无法报销。更有许多随儿女在异地生活的退休老人,哪怕已取得生活所在地户口,看病吃药的费用仍必须回原工作地报销,一年年辛苦奔波,平添许多麻烦。随着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

   医疗保险“全国漫游”究竟难在哪儿?不是难在技术支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已超过9亿。有关机构早已论证过,提高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保“便携性”,在技术上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是难在制度安排。在国际上,全国统筹是主流,可提供大量的政策借鉴。

   医保“全国漫游”难,主要难在平衡各地利益。目前各地在医保的缴费年限、缴费比例、享受待遇方面有很大差别。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际上涉及“参保地”与“就医地”间利益的重新调整。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担心,如果“全国漫游”,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得了大病,可能会堆涌到医疗条件好、报销水平高的地方。异地生活的退休老年人不缴费,医疗支出又相对较高,倘若看病报销都集中在就医地,就医地肯定吃不消。正因如此,提起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的地方常常列出这样那样的困难,强调其不现实、难操作。说到底,还是一些地方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小算盘,把局部利益放在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前面,把自己的方便省事放在老百姓的便利前边。

   面对医保异地结算的问题,各地要学会算大账,不能盯着某一项看“是否吃亏”。单看医保,实现“全国漫游”可能会给经济发达地区增加一定负担,但西部省份大量年轻劳动力到发达地区打工、纳税、为当地繁荣做贡献,年老后再回到西部养老,西部省份可能也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事实上,有些担忧完全可以通过政策设计来化解。譬如,此次发布的通知提出,异地就医时,支付范围执行就医地标准,医保基金支付比例等执行参保地政策,基金在地区间实行先预付两个月资金后清算的方式。政策设计到位,可以使实际运行中医保关系转得出、接得下、可操作。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未来符合条件的参保者将告别垫资和跑腿,这背后是全国联网、信息即时登记共享、基金跨省拨付按月结算,工作量极大且异常繁琐。然而,政府部门不麻烦,麻烦的可能就是老百姓。眼下,直接结算迈出关键一步,人们也期待,优质医疗资源能更多地下沉到基层,让老百姓不再为求医问药异地奔波。

201612月时事评论:搭建公共生活“经纬线”

更新时间:2016/12/22 10:51:56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毋庸讳言,互联网已经成为舆情的最大集散地。而互联网公共生活这个子集,也正以加速度不断接近全社会公共生活的全集。21年前,北京中关村大街立起巨幅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早就驶入“高速路”,更在加速前行。网络高速路上,能否清晰分配“路权”“责任”,能否树立更显眼的指示牌和界碑,决定着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时事评论观点:   

       如果说河流奔腾靠地势高低落差是规律,以河岸约束控制流速就是规则。对于网络“新集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规律无可抗拒,规则也不可或缺。的确,小如微信群,一旦乘以8亿多用户,即便是“封闭式”的朋友圈,也有海量受众。这就决定了公众与监管者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今年,一份“群成员违法群主要担责”的判决,让微信群主“有压力”,而“快播案”的判决则让更多人认清:技术可以中立,行为却可能剑走偏锋。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网络时代非同一般,社会面貌会变得年轻;而理解了网络与现实社会并无二致,时代思维会变得成熟。一年来,现实中的法律规则正用比以往更短的时间向新领域漫溯,公共生活的“经纬线”不断确立,界定着这个时代的公序良俗。恰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所指出的,网络平台对公共生活的影响需要依法制约。

   显然,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这一年中,魏则西事件催生了“魏则西条款”,我们见证了国家工商总局第一次将“付费搜索广告”定义为互联网广告;快播案网络直播破除了“技术无罪”的迷思,“守护技术创新初心”的社会意识在深化;几起侮辱英雄名誉案中,法庭一锤定音,英雄名誉权背后的言论是有边界的;网上订餐平台黑作坊入驻被接连曝光后,各方都在推动订餐平台的职责从资质等形式审查向经营情况的实质审查过渡;面对公众对电商删除差评、泄露隐私的集体吐槽,电子商务法草案正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了2016年互联网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

   不难发现,各大互联网平台承载舆情喜怒哀乐,也难免偶有失控、稍显混乱。个人固然不能免责,但平台也无法靠怪罪公众无“方向感”而脱责。仅从支付宝“圈子”上线引发的争议看,经过20多年锻炼的中国网民,虽或多或少还在抱怨互联网规矩束身,但正是他们,不自觉地熟练掌握规则的逻辑,呼唤规则的治理,叩问技术的伦理,对照法律看问题,面向监管找答案,让行为越界的互联网巨头屡陷“危机”。从这个角度看,各大平台与其说是在应对监管者,不如说是在应对它们的“上帝”,是在回应时代的新要求。

   舆情背后是“事情”,舆情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必然会从互联网平台延伸到现实平台。无论关注魏则西,还是医患关系,又或者是个人信息泄露,公众的问题是技术之外的生命权、安全权、隐私权,是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普遍正义,这就需要治理的逻辑向生活更广阔的腹地延伸。

   同样是关注热点,这几年来的一个变化是:公共事件日益变成法治事件,舆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中,情绪的表达、信息的搜集之外,法治的思考、制度的诉求有了更重的分量。这样的趋势,体现在对毒跑道事件的持续关注中,也出现在对山东疫苗案的拷问中,体现在对聂树斌案的热议中,也彰显在对电信诈骗案法治出路的求索中。那些不断深入的观点、表达,聚焦成有建设性的“光束”,对接着公共治理最前沿的议程,倒逼出更深领域的法治进程,照亮了公共生活的更多角落。

   回头看, 2016年网络公共生活中一个有影响力的收尾,或许是罗尔事件。从故事的开始看,它只是现实生活中众多募捐的一个;从故事的发展看,它演变成新媒体时代关于个人行为边界的激辩;而从故事的结尾看,它又趋向于这样一种共识:公共生活不应以网络技术为壁障,而要有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201612月时事评论:中国经济容得下企业家讲问题

更新时间:2016/12/22 11:03:32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这几天,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持续刷屏。曹德旺投资6亿美元、在美国莫瑞恩建造的汽车玻璃厂正式投产,他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一些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引发广泛关注。怎么看待曹德旺在美国投资?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一时间众说纷纭。

时事评论观点:   

       一些媒体把关注点放在曹德旺“跑路”上,可在美国投资就等同于“跑路”吗?按他本人的说法,“福耀制造的市场销路65%在中国,我跑出去干什么呢?”在美国工厂开通之时,曹德旺在天津的项目也开通了,还在苏州工业园区拿了一块地。这么看,把曹德旺在美国投资,理解为一个企业家在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比较权衡后,在世界范围进行的产业布局,或许更合理。

   今天,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整体,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互通有无,才能彼此共赢。因此,应该把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与不正常的资本外逃现象区分开,如果动辄给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投资贴上“跑路”的标签,甚至借题发挥,不仅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人民币承受贬值压力的背景下,还容易引发非理性的市场恐慌情绪。对此,媒体和舆论尤其应该保持理性,慎贴“跑路”标签,避免由此引发次生舆情,给信心和预期带来负面影响。

   也要看到,曹德旺的访谈带有较强的个人感受,但确实从企业家的角度,触及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劳工成本升高,税收负担过重,落后产能过剩,金融和房地产挤压实体经济……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也是改革的刀刃所向,需要政府和社会深刻思考,务实解决。

   高度重视实体经济,中央的态度是明确的。中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并且就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革方案,明确要求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等。可以说,在降低企业成本的问题上,中央不仅意识到了严重性,态度也很务实,在这个过程中,与其唱空唱衰,不如给予改革更多时间窗口。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这还触及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问题: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应该说,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繁荣,创造了发展奇迹,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必然带来阵痛。这样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大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一旦历经阵痛调整好了,就能为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正如曹德旺所言,“信心要把问题讲清楚才行”。树立信心不是要无视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增强信心也不是靠唱高调,而是在于推进改革的务实行动。可以说,中国政府解决问题、推进改革的决心,正是保持对中国经济信心的保证。

   有人说,过去30年凡是离开中国的人都错失了中国的机会。以曹德旺为代表的企业家敢于提出问题,正说明对中国经济仍然葆有信心。务实推进改革,解决深层问题,无数企业家还将与中国一起成长。

201612月时事评论:激发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

更新时间:2016/12/22 11:14:30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山东烟台地税把党建工作融入到长效管理中,用能体现税收工作的目标来强化党建工作,收效明显。例如,提出“围绕治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治税”的理念,把党建指标从定性的变成定量的、从零散的变成系统的,税收业务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得以在执法办案和纳税服务中来检验。

时事评论观点:   

       发挥党建优势,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运用一些新内容、新方法、新载体、新机制,都能拓展党建工作的空间。烟台地税局党组以建设基层税务所为重心,培育优秀的党员队伍,让党建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力量向基层充实、资源向基层聚集。特别是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介来增加党建的开放性,加强了与社会、媒体和公众的交流互动。同时,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渠道、平台,党建的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由单向到互动、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说到底,基层党建的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就税收工作而言,基层税务所处在征收管理第一线,也是服务群众最前沿,其基层党员直接面对纳税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烟台市地税系统各基层党组织,主动把感知的触角延伸到纳税人中,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通过不断完善服务场所、服务载体、服务机制,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都更加符合纳税人的需求。

   每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都有责任以自身动力推动基层党建的跃升。在烟台地税,也有一些离群众近、离一线近的党员典型,他们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引领广大党员时时处处展风采、当表率、作示范,在系统上下营造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了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人的“来时路”,让信仰成为基层党建的“心灯”,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照亮税收事业发展之路。

201612月时事评论: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

更新时间:2016/12/23 21:18:24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早晨起床,看新闻客户端,关注天下事;中午休息,登录社群网站,讨论新鲜事;晚上睡前,刷刷朋友圈,了解身边事……这是中国网民的普通一天,也是互联网时代舆情生成过程的一个切片。信息的生产、扩散、接收,观点的表达、传播、汇聚,就像是浪与浪的激荡、云与云的交汇,让舆论场风生水起。

时事评论观点:   

       连接一切的豪迈宣言,开放共享的技术架构,把信息时代变成了舆情时代。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微信用户已达8.46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82亿,微信公众号早已是千万级别。互联网技术的力量、计算机算法的红利,提升你我互动交流的效率,也让我们有了更宽的视野、更深的思考。人人都有麦克风,小事也能成为“现象级”,背后是技术和媒介的强大支撑。

   然而,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技术让信息蓄水池迎来供给侧的开闸放水而日渐丰沛之时,也难免泥沙俱下。技术可以是生产力、发动机,但目前也还难以胜任瞭望者、把关人的角色,网络世界的信息与观点,因而既生繁花,亦长稗草。年初引发大讨论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最终证明只是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年末一再反转的罗尔事件,让许多“爱心”伤了心,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舆论场中的是非曲直。一个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在扩大公众表达权的同时,也在滋生着谣言和假新闻,让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舆情表达总有几分尴尬。

   打开水闸,不仅需要滤网,也需要导流。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订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运用大数据分析,“越用越懂你”的智能新闻客户端给每位用户推送专属消息;依托于社交网络,朋友圈不停上演“英雄所见略同”的默契。2016,微信公众号新推出置顶功能,一些自动聚合类资讯客户端继续强势崛起,都固化着这样的信息传播的闭环。在某种程度上,新技术和新架构可能为我们架设了通往新天地的轨道,却也可能让轨道上的列车只能通往特定的目的地。当“迎合”成为信息资源分配的主题,沿途的风景和多样的可能性,也就只能一闪而过了。

   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道门。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小区围栏拆不拆、网络约车坐不坐、高速路上救狗行不行……2016年,舆论空间的冲突仍时有发生。难怪有网友概括:一句不拢就脸红,一言不合就开撕。概括得虽然有些简单,却也让人思考:互联网的开放就一定带来心灵的开放吗?技术上的专断是否会强化人们的情绪化气质?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与表达?

   必须承认,虚假信息也好,争吵掐架也好,根源于社会发展的深层土壤,不能让算法“背锅”。但毋庸置疑的是,全面、权威的信息,深入、理性的观点,才是社会舆论与心态最稳固的基础。如若唯“眼球”马首是瞻、让算法主导一切,优质的内容、理性的辨析,就可能被边缘化而成为可有可无的下脚料。说到底,技术和算法终究是工具,是末;思考的乐趣、价值的塑造、知识的完善,才是目标,是本。算法主导的时代,更需要把关、主导、引领的“总编辑”,更需要有态度、有理想、有担当的“看门人”。

   德国哲学家韦伯曾经区分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意味着发挥技术的最大效用,后者则强调价值、伦理的重要性。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开拓者,更离不开基本价值的守望者,毕竟,我们将抵达的未来,不仅是信息自由流动的丰饶之海,更是构筑全新文明的坚固之岸。

201612月时事评论:体检入医保,制度设计当审慎

更新时间:2016/12/23 21:56:34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觉醒,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日前,有专家呼吁将体检纳入医保,引发各界热议,支持者占到大多数。

时事评论观点:   

       这个初衷非常好,也符合公众的期待。理论上讲,健康体检就像汽车保养,有利于及时发现疾病隐患,以最少的成本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一些专门的筛查项目还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大病,提升治疗效果。国外有研究表明,在预防上投入1元钱,能节省医疗花费8元钱。

   然而,从医保本身的定位看,其主要作用是保基本,即补偿居民基本医疗、基本药物的支出,保障每一位居民有医可用、有药可吃。而体检针对的是健康人群,目前尚不属于基本医疗服务范围。从保障水平看,我国基本医保体系由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医疗救助等制度构成,其特点是广覆盖、低水平。想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就必须考虑承受能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医保有没有能力埋单?业内看法并不一致。

   近几年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由于筹资水平不高,加上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救助、门诊大病统筹等险种与项目纷纷纳入报销范围,看病费用不断上涨,基金支付压力持续加大。不少新农合统筹地区年末结余普遍只有百分之几,有些地区面临累积结余快花光的境地。这种情况下,将健康体检纳入新农合、居民医保,无疑将加大基金运行压力。而且,很多农村地区已将体检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无需重复添加。

   现实有点骨感,体检直接纳入新农合、居民医保,未必是审慎且合适的选择。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我们改革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结合国际通行做法和地方经验,设计一个既可满足公众需求、又能减轻医保压力的机制,把健康体检的作用更好发挥出来。

   从当前情况看,可以从个人账户结余想办法。人社部2015年统计公报显示,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存6000多亿元,个人账户积累4429亿元,有大量资金沉淀。事实上,很多地方也已探索将个人账户结余用于购买体检服务。但由于3种基本医保饥饱不均,可能会造成一个家庭内参加居民医保、新农合的成员钱不够用,而参加职工医保的成员钱花不出去的怪现象,这种情况亟待改变。因此,不妨将个人账户改造成家庭健康账户,专门用于补偿家庭成员购买健康体检、疫苗、健身等的支出,全家共济使用,量入为出。如此既不违背基本医保的定位,又能盘活巨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

   健康管理不仅要解决好谁来埋单的问题,更要处理好谁来监管的问题。我国健康体检业刚刚起步,缺少服务标准和规范,一些商业体检机构往往只检查不诊断,或是诱导客户多检查,所谓的健康管理只是噱头,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足,如果医保购买此类健康体检服务,很可能浪费医保基金。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保险机制来对健康体检服务进行准入、运行、退出的全程监管,防止“花了钱买不来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设立家庭健康账户,购买健康服务,符合健康新理念,也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转向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才能更好地建设健康中国。

201612月时事评论:文艺创新要把握时代

更新时间:2016/12/23 22:02:41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最近,某卫视在一档喜剧节目中播放了两则小品,一个讲述为梦想和爱情奋斗的“北漂”故事,一个聚焦农村小伙与“传销组织”斗争的趣闻。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活的群众语言,令人捧腹,也让人感慨:这样关注小人物、表现真感情的作品,其实可以再多些。

时事评论观点:   

       我们常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但要想实现“成风化人”的作用,首先作品必须能够抵达人的心灵。观众通过文艺作品,看到身边上演的故事,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感,才更容易实现作品与人的同频共振。然而,一些文艺创作者总是在故纸堆里找故事,关起门来找灵感,创作出来的东西或是“新瓶装旧酒”,或是脱离实际“假大空”,这样的作品,让人卒读尚且不易,又何谈触动人心?文艺要走近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应紧随时代的步伐,以新故事、新表达去打造好作品。

   能否植根生活、反映人们内心的关切,检验着文艺作品的含金量。“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今天的社会生态是文艺创作的时代背景,文艺创作关注脚下的土地、眼前的生活,才能拥有最鲜活的素材,才能成为时代的回响。回想最近一两年受到关注、热议的几部影视作品,大都是表现普通人情感、聚焦现实问题、直击社会痛点。《欢乐颂》中的“海漂”生活,《小别离》中的教育焦虑,《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官场生态,都或多或少能够触动观众心里的关切。植根生活,抒写生活,把现实投射到作品中去,就能让作品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文艺要抵达观众,还需创新表现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当下的网络社会特质明显,节奏之快,境况之新,形态之丰富,早已和过去是“两副面孔”。人们在网络上浏览着海量的信息,接受着各种优质文化的浸润,气质形象、审美趣味也都发生着改变。如果文艺作品依然囿于旧有的语言、行为、逻辑和叙事,恐怕难以充分引起互联网一代观众的共鸣。以小品艺术为例,如果还是充斥着无厘头,简单堆砌着各种段子,寄希望于以夸张的动作表情来制造“笑果”,可能还是难以走出“小品越来越不好看”“只有演员笑,没有观众笑”的尴尬。

   深挖井才能饮甘泉。文艺创新需要观察时代、了解时代,把握时代的脉动。打造精品力作,只有想象没有行动不行,只有决心没有苦功也不行。艺术创作者沉下心来,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打磨作品、深耕细作,才能为我们的文艺舞台增加更多生动、精彩的中国故事。

201612月时事评论:明星同款不如5毛钱的医务口罩,该有标准了!

更新时间:2016/12/24 23:17:56 文章来源:新京报新媒体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据央视报道,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智慧家庭研究中心通过实验证明,一些23元“明星同款”的口罩,其防护效果和过滤效果,竟然不如5毛钱的一次性医务口罩。

时事评论观点:   

       看见这样的结论,估计那些怀揣“防霾”的目的,佩戴这些“明星同款口罩”的人,心中多少会有一些不爽,花更多的钱,却吸入了更多的雾霾,这不是上当吃亏的节奏吗?

   自古人们都说病从口入,但在雾霾面前,显然还需要增加一条“病从鼻入”。这时不时就要侵扰而来的雾霾,饱含了大量的PM2.5,搞不好就沉积在人的肺泡里面,这情景想一想都是祸害无穷。

   于是,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

   戴个口罩,虽不能杜绝雾霾,但多少有个减缓和心理安慰作用。然而,烦恼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商家很容易把人们的需求转换为赚钱的契机,口罩以各色各样的姿态来到了人们的眼前,价格上下相差几十倍,据说都能防雾霾,颇给人一种雾里看花不知所以的感觉。

   “所有标榜自己有防霾效果的口罩,必须标出自己的防护级别。”

   这是不是应该怪厂家呢?他们当然有责任,但具体的责任是什么,似乎并没有什么界定的标准,仅仅靠一次科普试验是不能充当执法的依据的。

   说起来,口罩还是咱老祖宗的发明,因为据有限的记载,咱中国人最早使用口罩。

   当然,在早期不是用来防雾霾的,而是帮助身体抵御冷空气的,后来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意识到这个物件对于疾病的传播有预防作用,逐渐成为了医院的标配。早期的医用口罩以厚厚的纱布为主,后来根据其过滤物质的体量大小,美国出台了N系列、R系列、P系列等不同的标准,欧洲则制定了FFP的分级系列,我国也出台了类似的把口罩分为4类的标准。 

   但是,当口罩作为医用物品出现的时候,会经受相对严格的标准检测,N95或者N99,实际标准达不到,是不允许乱标的。

   可是当口罩从医院里面跑出来成为防霾利器的时候,该接受什么样的标准,却有些失去了方向,因为雾霾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里面的成分相对复杂,我们的口罩究竟应该抵御什么样的物质,这些似乎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这个时候,大谈口罩的防霾作用,确实容易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况,特别是走在大街上,还想兼顾美观的作用,就更可能出现其他方面的效果弱化。

   所以,对于口罩防霾,不能总是靠商家去热炒、一些媒体去调查,这时候更多的应该出现专业的声音,例如在雾霾天适合使用什么级别的口罩最优,管理部门应该要求所有标榜自己有防霾效果的口罩,必须标出自己的防护级别等等。

   这些措施出台了,可能人们才不会在买昂贵的“明星口罩”还是一次性口罩之间徘徊。

201612月时事评论:省级文物遭拆迁,政府规划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更新时间:2016/12/24 23:34:26 文章来源:新京报新媒体

时事评论背景:                        

       据媒体报道,围绕大云寺的保护,曾负责管理保护大云寺的商洛市博物馆和陕西省文物局,与开发商及商洛市相关部门展开了多年“角力”,但这并没有阻止开发商继续在大云寺院外的一般保护范围内动工。

时事评论观点:   

       直到商洛市博物馆发出一封公开信,经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商洛市政府才要求开发商停止违规施工。

   商洛市西街旧城改造项目涉及600多年历史的大云寺,是明初始建,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这样的重点文物保护机构,在旧城改造规划时,理当以保护为重中之重,不得破坏文物原样原貌,这是基本的法律要求,也是基本的常识,也符合基本的民心。

   可是,商洛市西街旧城改造规则却搞起腾空大挪移,按照“面积不变,相互置换”的原则,在保持博物馆总用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博物馆现在的不规则形状,调整为以四座古建筑为中轴线的规则形状。于是,开发商移植了大云寺内的一棵古桑树,迁移了一座木牌楼,拆了四间明代厢房。施工还造成大云寺山门檐墙裂缝、地基下沉、壁画脱落,大殿立柱、山门中殿山墙裂缝。

   这样的规划和施工违反了《规划法》第四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之规定,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关于“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的规定。

   按照《规划法》,当地在规划时,应该真实、完整地保存大云寺的历史格局,保持大云寺的历史环境风貌。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大云寺院墙以外50米范围内都属于建设控制地带,如需建设永久性建筑,需要取得国家文物局同意,然后由省政府公布后方可施工。

   依据法不授权不可为的原则,这个对大云寺直接造成损害的规划不应该出台通过,不应该不经上一级文物单位的同意就施工。更不应该在商洛市博物馆和陕西省文物局反对之下,仍然违规施工,真到引起媒体报道才停止。

   开发商之所以敢破坏式的施工,无疑是因为政府有规划,有领导承诺签字,拿了尚方宝剑。所以,问题主要不在开发商,而在当地政府部门,知法知规仍违规,这给政府造成很不好的形象。

   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官员还是政府,都要首先带头守法执正,不然何以示范民众?

   违规规划、违规施工对大云寺已经造成难以的挽回损害,这不能只是修改规划,恢复大云寺原貌的问题,还要查清规划出台的前因后果,查清其中是否有权钱交易问题,该政纪处分就要政纪处分,涉案就要走司法,否则,类似逾越法律红线的事还会不断上演。

201612月时事评论:罗一笑走了,中国白血病存活率还相当于50年前的美国

更新时间:2016/12/24 23:40:14 文章来源:新京报新媒体

时事评论背景:                        

       24日早上,深圳市政协委员、原深圳市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病区主任、眼库执行主任姚晓明微信发布消息称,罗一笑在24日早上6点去世,她的父母希望捐献她的遗体和器官。

时事评论观点:   

       尽管围绕罗一笑治疗费的网络捐赠引发了巨大而激烈的争议,还有喧嚣,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人们都真诚地祝福,这个孩子在满满的父爱和母爱、精心的护理和精湛的医疗下站住,走回正常的生活状态,拥有她该有的,灿烂而精彩的未来人生。但是,这一切都随她的去世而成为深深的遗憾!

   在悲痛之余,除了有一个暖暖的结尾——她的父母希望捐献她的遗体和器官外,最应当看到是,如何减少和消除白血病和其他癌症对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吞噬。因为,人世间不应当再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罗一笑走了。

   不要让第二个或更多的罗一笑去世,不能让更多的家庭因白血病和癌症遭受幼年丧父()、中年失偶、老年失子的悲痛,就首先要总结白血病的诊治技术。

   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显然中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治疗费高,也表现在治愈率低和周期长上面。

   美国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存活率为66%,但是中国这一疾病(即罗一笑所患的白血病)5年存活率只有19.6%,美国的5年存活率患者是中国的3倍以上。再把这个历史进程的时间拉开一下,20世纪60年代,美国儿童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存活率也就是今天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存活率。

   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水平上相差了至少50年。不止是在白血病的治疗上,即便在大部分癌症的诊治上,中美的差距都是巨大的。例如,乳腺癌中国5年存活者的比率是73.1%,美国达到89%;甲状腺癌中国5年存活者的比率是67.5%,美国达到98%;膀胱癌中国5年存活者的比率是67.3%,美国则达到78%;前列腺癌中国5年存活者的比率不到55%,美国则可达到99%

   探讨这其中的差异并迎头赶上,是解救中国白血病患儿及家庭的重要措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癌症诊治观念和策略的转化,美国诊治癌症已经从过去的化疗转向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治疗,并提出了精准医疗的策略,而中国的治疗则侧重于手术和化疗。

   罗一笑的去世也不得不让我们回到曾引起群情激昂的白血病治疗费用的高昂以及由此引发的捐赠争论上来,包括白血病以及其他癌症和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险制度。如果有一个良好的泽被全民的医保制度,也许罗一笑的父母以及今后所有人不会因病而向他人和社会乞捐,而是理直气壮地从容地坦然地向医保求助。

   中国目前有400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50%是儿童,并以2-7岁儿单童居多。比较起来,在中国生活在深圳的儿童是最幸福的,参加深圳少儿医保门诊大病最高可报销90%,住院费用超起付线以上部分支付比例高达90%。一般情况下,也会报销80%以上。然而,这并非只是深圳的高福利,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地区,儿童和成人医保的比例都会相应高一些。

   医疗和医保中的马太效应不仅体现于白血病的诊治,也体现在医疗的方方面面。尽管在国家的层面,都有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大病医保政策等三重保障,但是,由于各个省、各个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不仅保费的交纳有多有少,更重要的是,患病后的报销呈现苦乐不均的极端状况。大城市孩子得白血病,只需要花较少部分的钱就可以看病治病,但农村和小城市的孩子患白血病就要花费数倍甚至几十倍于大城市孩子的费用,这对于75%的白血病是农村孩子来说就是全家跨不过的坎,更是全家的灾难。

   原因当然很清楚,大城市医疗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医保报销比例高,例如像深圳。反之,农村和小城市是经济基础低、医疗条件差、医保报销比例低,在中国平均几十万元的白血病医疗费只能报销1-5万元,自己需要负担几十万元。

   这种情况是固然是中国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但是,如何整合全国的医疗资源和医保,使之成为整体化、均衡化,而不再是公费医疗、医保、新农合以及各地不同政策的碎片化,是救所有白血病患儿和家庭于水火的主要功课。

   罗一笑走了,她不会看到今天关于她、白血病和其他疾病和种种争议,但愿这样的争议和因白血病和其重大疾病的悲剧因她去世而减少,并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