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书院的态度提升培训的高度
2016年12月综合时事评论三
来源: | 作者:鸟博士 | 发布时间: 2016-12-22 | 288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12月时事评论:中国发展与世界共赢

更新时间:2016/12/16 18:17:23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重申了中国“以开放谋共赢,以融合促繁荣”的全球化立场。今年既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十五年,也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年,中国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将近40个年头。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成为了全球发展的最大“利益相关者”。

时事评论观点:   

       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习近平主席在系列讲话中明确指出: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保护主义抬头,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需要看到,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市场的形成,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仍然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突出表现为全球贸易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然而,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却出现逆转即“逆全球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51.9%下降至2015年的45.0%,下降了6.9个百分点。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了互利共赢。尽管国际贸易潮水回落,但中国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态度一以贯之。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中国货物进口额达到1.6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0.0%,成为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外投资额达到145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完成营业额1541亿美元;出境旅游1.17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超过1000亿美元;出国留学人员达到52.39万人,外国来华留学生达到39.76万人。

   中国发展,就是世界机会。中国还能为世界做什么?未来5年,中国每年进口额将达到1.6万亿—1.8万亿美元,将成为140150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每年对外投资额将达到1500亿—2000亿美元;每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将完成营业额1800亿—2000亿美元;每年出境旅游将达到1.4亿—1.7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将达到1100亿—1300亿美元;每年出国留学人员将达到60万—80万人,外国来华留学生将达到40万—50万人。

   当今世界经济需要“稳定器”,世界贸易需要“加速器”,世界创新需要“发动机”,全球治理需要“担当者”。正因如此,中国作为主办方,积极推动G20杭州峰会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旨在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促进服务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服务提供商参与全球价值链;中国作为倡导者,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带头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FTAAP),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更开放繁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

   环球同此凉热。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暂时的“逆全球化”无法改变这一历史趋势和世界潮流。全球市场促进全球竞争,全球竞争助推全球创新,全球创新驱动全球发展,全球发展为了世界人民。中国正在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世界同行,与世界共赢。

201612月时事评论:将“预防为主”引入医保政策

更新时间:2016/12/16 18:22:06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在首届健康中国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教授提出,“尽早将体检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

时事评论观点:   

       关于健康管理有一个说法:中国人年轻时透支健康拼命赚钱,后来又拼命用钱来挽救健康;而发达国家则非常注意日常锻炼和体检。这是对待日常健康管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胃癌为例,目前日本、韩国的早期诊断率在80%以上,我国还不到20%。长期以来,职能部门的惯用思维是履行医保费用的管理和监督权,医保基金只能是针对已发生疾病在治疗环节的支出,是在参保人生病或住院时使用。体检费用不能纳入医保,也是这种僵化态度的直接反映,即“重治疗、轻预防”。

   实际上,除了一些意外和遗传,很多重大疾病都是日积月累而成。如果不早做体检早预防,往往很难觉察,一旦疾病严重再去治疗,往往效果不太好,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仅增大患者痛苦与经济负担,让一些家庭“因病返贫”,也同样加大了医保基金总额开支。

   时至今日,国内仅有零星地区将体检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绝大多数地方,都有“体检费用不能由医保报销”的严格限定。体检费用多由参保人自掏腰包,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员工自行体检的意愿,自行体检频率很低。可见,体检费用没有纳入医保,是节约了小钱,但总的来说,却花了大钱,对于个人和国家都不划算。

   尽早将体检费用纳入医保,有几大益处:首先,有利于改变整个社会“重治病、轻防病”的健康理念,将健康管理端口前移,为参保者构建预防为主、防病治病的健康防线;其二,有利于增强参保人的保健意识,扩大医保基金的预防作用,降低得病的风险,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和企业参保;其三,有利于参保人的健康管理,体检费用不多,早发现早治疗,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态和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对症下药,有利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其四,防患于未然,降低得病后的治疗报销压力,起到降低医疗和医保基金支出等“疗效”,最终提高医保基金总额的资金使用效率。

   未雨绸缪强于亡羊补牢。当下,健康中国的建设正在蓬勃开展,健康管理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要构建社会化防病治病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需要对现行医保报销体系进行大胆探索。把体检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是将“健康保险、预防为主”的理念引入了医疗保险,既体现了医保政策的本旨,也将释放政策关怀,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推动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值得重视、探讨。

201612月时事评论:正视美联储加息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6/12/16 18:25:36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靴子终于落地了。北京时间1215日凌晨3点,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0.5%0.75%的区间,这是继去年12月启动十年来首次加息后的再次加息。有人担心此举会给人民币带来进一步贬值压力,加大资本外流。事实上,大可不必过分担忧。

时事评论观点:   

       美联储加息,说到底还是其自身调控宏观经济的举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实施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利率长时间维持在超低水平,而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显露,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并进入加息轨道是必然趋势。从今年数据看,11月美国PPI(生产价格指数)上涨1.3%,创201411月以来最大增幅;11月失业率4.6%,创20078月以来最低;三季度GDP增速超预期,加息是必然之举。

  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美国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势必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市场高度关注美联储加息动态无可厚非。目前,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全世界各种交易包括贸易支付结算、货币金融投资等大多使用美元,很多大宗商品也都是美元标价,美联储加息使得美元收紧、资本回流,确实会造成非美货币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资本可能会流出这些国家,进而影响到各国经济发展,加息之后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感冒”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如今的全球市场,流动性不再简单的全是美元。美联储加息,市场上的美元会有所收紧,反而可以使大家更多选择相对宽松的欧元等来应对美元流动性紧张,以此缓解加息对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冲击。并且,此次加息落地前,市场预期已持续发酵较长一段时间,大部分贬值压力在加息前得以释放,此次的压力反而不会像以前那么大。

  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确实依然存在,但长期而言,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向的还是我国的经济基本面。只有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平稳,才能让国内外投资者有信心,经济形势好,人民币汇率维持稳定才有资本。

  今年以来,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和亮点增多:“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成效,工业、投资、消费稳中有升,服务业加快发展;11月官方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进一步升至51.7,四季度贸易顺差有望继续保持高位;随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债券对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也将逐步显现。事实表明,人民币汇率有条件继续保持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经济基本面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在国际上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尽管年初曾对中国经济表示担忧,但时至年底,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汇丰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穆迪等多家机构都陆续发声,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普遍表示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在调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的同时,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对于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结构性改革措施,外界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未来,相信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必能稳住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推动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前行。

201612月时事评论:提起公益诉讼,理应“英雄不问出处”

更新时间:2016/12/17 23:54:32 文章来源:新京报

时事评论背景:                        

       据新京报报道,今年9月初,湖南籍广州生意人张湟,乘坐列车在广州和深圳往返时,无意间发现,他从广州站前往深圳西站,票价24.5元,返程时,从深圳西站回到广州站,价格却高达65.5元,故向广铁公司提起公益诉讼。然而,由于不具备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其诉讼请求被驳回。

时事评论观点:   

       的确,这是个令人遗憾的结果。同样深感沮丧的,相信除了张湟,还有许多其他民众。同样的线路、里程、停靠车站,不见得增加什么运营成本,票价却能相差41元。张湟打官司出师未捷,意味着这笔很不合理的费用,还将很不合理地存在,不得不乘坐这趟车的人们,还要为此掏腰包。

   其实,在法院看来,也是不无委屈。将张湟拒之门外,乃是法律之规定。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能够提起诉讼的原告,必须是认为自己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原告就需要证明实质权益受损,具体到此案中,张湟就很有远见地买几张车票。

   问题是,公民个体买了车票后,这种行为就带有很强的民事属性,往往被视为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约束性地适用法律,也就转化为民事诉讼。

   而民事公益诉讼,对公民主体极为不利的是,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只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脱颖而出。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决定》,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在北京、内蒙古、吉林等13省市,进行为期2年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

   问题是,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不仅范围主要被限定在了污染环境、食药安全等领域,更为关键的是,公民个体仍未见松绑的迹象。之前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尽管在马怀德教授“草案”中酝酿,但实际修订中,普通民众并没有被纳入适格主体范围。

   说到底,还是担心个人诉讼可能带来的讼累。

   由此,翻看历史,张湟的失败并非个案。从1996年福建邱建东6毛钱告电信局,到2004年郝劲松7告国家税务总局、北京铁路局等,再到清华大学博士李刚的进津费、进沪费之诉,诸多个体提起公益诉讼,在主体“关卡”面前是屡提屡败,头破血流。

   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只能借助诉讼影响力,在某些机构的“觉悟”下改变。

   公民是社会的公民,社会是公民的社会。申诉、控告、检举,亦是宪法第41条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公益诉讼立法应有实质性突破,以合理可行的方式,赋予公民个体公益领域的诉权,别让万千公民的公益关切,止步于司法大门。

201612月时事评论:父母以身作则地道歉是最好的教育

更新时间:2016/12/17 23:58:30 文章来源:新京报

时事评论背景:                        

       连日来,“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新京报记者14日从学校获悉,亮亮(化名,扔垃圾筐的同学)和军军(化名,发笑的同学)的家长已向学校提交书面道歉信,向明明(化名,受到伤害的同学)及其家长致以深深的歉意,表示“这事对3个孩子都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将对孩子加强教育。

时事评论观点:   

       “中关村二小事件”一直让舆论难以平息,很重要的原因,是事发后学校应对不尽如人意,以及双方家长在道歉上未达成一致。现在,家长正式道歉,不仅是对受到伤害的孩子和家长的安慰,更是对自己孩子的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道歉不是重点,教育才是关键。通过道歉,承认错误,就是真切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错,让孩子懂得事情的严重性,以后少犯错误,这种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一些成年人在孩子犯错时,动辄袒护,而不是换位思考,就可能会在孩子心里形成“我没错”的判断,要么知道错了,却以为“我有爹妈撑着我怕谁”,犯同样的错的几率就大一些。

   校园欺凌是全世界都发生的事,有复杂的生成原因,有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更有家庭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上,如果做得够好,不溺爱,或者说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对错问题上更加明智,问题就要少很多。

   比如“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在孩子那里,错了道个歉就结了,下一秒仍然是好朋友。可是因为家庭对待问题的分歧,导致事情恶化僵持,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家长与家长之间的问题,而这,不得不说也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分歧。

   道歉是对自己教育方式的检视,是一次很好的言传身教,有什么呢,放下成见,诚心道歉,多方获益。

201612月时事评论:校园欺凌,保护未成年人不能成放纵违法学生

更新时间:2016/12/18 12:57:37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事评论背景:                        

       小元今年12岁,是西安高级中学初一学生。128日下午152分许,小元上厕所时手臂遭同学泼水意外烫伤。小元告诉记者,泼水的同学跟他关系还不错,平日里对方较为调皮,但他们之间不曾有过矛盾,他也不知道对方为何会向厕所隔间里泼水。

时事评论观点:   

       据报道,这起事件中,泼开水学生的家长已经给烫伤学生家长1000元,说“给孩子买点营养品补补,医药费等所有费用都愿意承担”,而学校也让泼开水学生回家反省。但被烫伤学生家长认为学校也有管理疏漏的责任,因为孩子是在学校被烫伤的。

   根据媒体报道的信息,泼开水的学生,可能并没有伤害他人的故意——— 以为厕所没人,把洗杯子的开水随手向厕所坑位一泼,但是,随意泼开水这一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不能把这一起事件认定为意外事件,应该严肃调查,对当事学生给予处罚以及教育,同时学校要检讨教育与管理的漏洞,承担相应责任。

   而这起事件引发的关于责任界定的纠纷,再一次警示处理校园学生间的欺凌、伤害案,必须改变传统的保护(放纵)未成年人的思路。其一,应该首要保护未成年弱势群体,目前,保护未成年人,是把未成年人整体作为弱势群体对待,这相对成人是必要的,但是,在未成年人内部,还有必要区分弱势和强势群体,否则,就会把欺凌、施害的未成年人,也当成弱者加以保护,结果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有余,对未成年弱势群体保护不足,反而造成更严重伤害。针对校园欺凌和伤害事件,应该从保护受害者出发,根据受害学生受到的伤害来认定伤害事件,而不是保护加害者,为加害者开脱。像这起泼开水案,就应该根据伤害后果来追究责任,而不能强调泼开水学生不懂事、与被泼学生没有矛盾,对于未成年人的任何不计伤害后果的行为,都不能轻描淡写,否则,既是对被伤害学生的不负责,又是对危险行为的纵容。而之前的中关村二小学生被扣厕所垃圾筐一事,也应该基于受伤害结果,认定事件性质,追究责任,而不能强调扣垃圾筐的学生没有故意。把其作为偶发事件加以淡化,这是保护加害学生,而漠视受伤害学生。

   其二,教育、保护与惩戒不能脱离,不能保护有余,惩戒不足,这样的“保护”,是无原则的纵容。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违规、违法,很多学校不敢管、不愿管,担心惹出体罚或变相体罚争议,这也是导致未成年人作恶现象增多的客观原因。为此需要明确,针对未成年人违规、违法,同样需要惩戒,惩戒也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需要把对未成年人违规、违法纳入法律程序处理。

   我国校园欺凌、伤害案处理,总是存在纠结,引发争议,归根到底,缺乏处理这类问题的法律程序。通常,孩子出事,家长总是找学校,可学校一方面是利益相关方,另一方面学校也无权对家长做出处罚,因此,由校方认定事实,或由校方要求家长赔偿,都会遭遇困境,校方能公正认定吗?家长不理睬学校的处理意见怎么办?因此,校内调查部分,需要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学生事务中心这类机构(学生事务中心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由学生事务中心进行独立调查,学校行政执行调查、处理结果,这会让调查更公开、透明,针对实施,而不是回避、掩盖事实。

   而属于法律的问题,则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处理,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应该针对校园伤害案,第一时间报警,纳入司法程序处理,或由司法机关提出处理建议;二是对实施欺凌、伤害学生及其监护人的责任追究,需要依法,像这起泼开水事件,家长已经表态愿意赔偿,可是,接下来的医疗费用开支如果增加,个体间达成的口头赔偿,就有可能不算数,这就需要司法机构做出赔偿判决。对于那些监护人不愿意赔偿者,就更需要司法机关介入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希望学校进行赔偿协调、处理,是很难如愿的,因为学校也是其中的利益方。走法律程序,是处理伤害案的最佳选择,可现实中,家长又担心走法律程序耗时、拖不起,因此,通常不愿意走法律程序,有一些学生伤害纠纷,最后演变为“校闹”,就因不走法律程序,而这又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因此,保护学生合法权利,需要强调合理合法,必须对受伤害学生保护到位(正义与救济),同时对施害学生惩戒到位(惩罚与矫正),这才是真正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1612月时事评论:“医疗警察”能治多少“标”

更新时间:2016/12/18 13:03:23 文章来源:新京报

时事评论背景:                        

       据报道,日前,辽宁锦州市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医疗公安局,它于本月14日正式开始接警,专为处理涉医相关问题。这也是全国首个旅游公安局、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分局成立后的又一特色公安局。

时事评论观点:   

       频发的医疗纠纷,动辄造成医患互耗。而锦州市成立医疗公安局,显然有在医患矛盾多发期加强治理的意图,有了专设的“医疗警察”后,相信对很多医患纠纷的现场稳控、矛盾处置等能更及时。

   但对涉事地方而言,成立“医疗警察”后,两个问题有待观察:一是会否造成执法资源冗余?二是“医疗警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涉医问题?

   锦州市医疗公安局现有10名工作人员,这跟当地发生的涉医案件数量是否匹配?依很多人想象,在“医闹入刑”和医疗纠纷多部门联动调处机制渐趋健全后,其实恶性医疗纠纷已没那么多。而那些平常的医疗纠纷,多是民事纠纷,要么协商解决要么走法律争讼程序。

   此前海南三亚旅游公安局成立三个月,就刑拘超过百人,当地成立旅游警察确实起到了效果。但旅游与医疗是两个不同的行业,三亚与锦州市情也不一样,“医疗警察”未必有旅游警察那么忙。要防止涉医执法资源浪费,或许该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警务人员,可设固定和机动两种警力。

   更重要的是,医疗纠纷成因太多样了,比如一些医疗机构的行医行为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医疗纠纷鉴定机构和鉴定程序公信力不高,都会引发矛盾。对于那些上升为治安或刑事层面的、在以往警察固有权限范围内的行为,“医疗警察”处理起来没问题,但有些问题涉及物价、卫生等部门职能范畴,要联合执法,通常也需更有力的协调机构或机制。

   几年前,有地方不少医院曾聘请警察当医院兼职的综治副院长,效果就很一般。近年来,在很多医疗纠纷被“闹大”后,警察介入也越来越常见,但它多是在末端解决“医闹”和纠纷扩大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医疗纠纷本身,后者的治本之策只能靠深化医改等,“医疗警察”则更多的是作为治标手段而存在,但它能治多少“标”,也需观后效。

   毋庸置疑,在治本之前,很多治标也是有必要的。而治标也可采用更多有效举措,如湖北利川市所有医疗机构都聘请了律师,一是规范医疗行为;二是将医疗纠纷的解决引向法律轨道;三是对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决策进行法律审查。律师进医院两年来,利川市公安机关介入的医疗纠纷,下降了近六成。这类治标,显然能为治本赢得更多时间。

201612月时事评论:织牢“临事而惧”的安全防护网

更新时间:2016/12/19 16:08:49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公开曝光9家生产企业,采用特殊监管方式区别对待,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联合惩戒……近日,据国家安监总局消息,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布了2016年第二批国家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这一有力举措,凸显了有关部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意志,也再一次引发公众对“安全议题”的关注。

时事评论观点:   

       安全犹如阳光和空气,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悲恸。最近一段时间,从江西丰城电厂坍塌事故到内蒙古赤峰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一些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时见诸报端,顷刻间便夺走数十人的宝贵生命,让许多家庭瞬间崩塌、陷于痛苦。没有什么比生命的陨落更令人痛心疾首。对百姓而言,平安堪称最基本的公共品,舍此,幸福感、获得感都将无从谈起。

   常言道,防患于未然。现代社会分工细密、运行复杂,是实实在在的“风险社会”。从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可说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然而在现实中,面对安全生产工作,一些地方常会落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有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眼前利益轻安全建设,在安全投入上能省则省,在安全检查前百般应付;有的企业负责人始终存有侥幸心理,只要事故的重锤没砸到自己,就万事大吉、继续“走钢丝”。“祸患常积于忽微”,在安全生产领域,这更是一条反复被验证的铁律。

   岁末年初,时序更替,往往也是安全生产的敏感期、脆弱期。1210日,京广线安阳火车站6名作业工人被一辆货物班列撞击身亡;14日凌晨,瓦日线两名铁路职工在巡线时又遭遇不幸。前一起事故尚在调查处理之中,类似事故又不期而至。接连的路内伤亡事故,既令人惋惜,也发人深省。这再次说明,如果不能及时总结、补齐短板,只能自吞苦果,最终追悔莫及。一次次血的教训同样警示我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一定要葆有临事而惧的意识,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

   去疴尤需猛药,治乱当用重典。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着力惩处违规失范责任主体,可为何各类事故仍旧屡见不鲜,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地区各部门对安全生产不可谓不重视,但为何有的单位就是不能从事故中“吃一堑长一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无疑是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惩戒措施还缺乏威慑力。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打到疼处,让他们真正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才能真正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有效防止悲剧重演。

   “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堵塞各类安全漏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一方面,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真正筑牢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制度基座;另一方面,矢志改革创新,强化依法治理,以全链条、全要素的理念管控风险,用全方位、全覆盖的手段确保安全,着力消除妨害安全生产的每一处隐患。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联结成紧密的责任共同体,就有希望在全社会编织一张坚不可摧的安全防护网。

   安全问题无小事,日常做不到“万无一失”,关键时刻便会“一失万无”。春运将至、年关又近,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更须警醒起来,把安全牢牢握在掌心,用安全去擦亮幸福的底色。

201612月时事评论:“废币”猛药,治标容易治本难

更新时间:2016/12/19 16:11:36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为打击黑钱,印度政府闪电发动“废币”已有月余。除了迅速收到期待中的效果,社会的抱怨情绪也在不断积聚。不久前,印度总理莫迪公开回应,请求民众再忍耐50天,承诺到年底会带来“一个你们一直希望的印度”。

时事评论观点:   

       废币初期,莫迪赢得了国民的普遍支持。有数据显示,印度黑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20%黑钱不仅侵蚀国家财政基础、虹吸经济资源,而且滋生腐败、资助恐怖主义、消磨改革意志。废币不仅使得印度国库充盈,税源扩大,而且大幅减少财政赤字,打击假币。印度财政部一位高官表示,废币使中央财政多出5万亿卢比(约合5000亿人民币)。《印度快报》报道,废币已使印度47个城市11月税收收入达到去年同期的2.5倍,中部城市海德拉巴11月的税收更是同比暴增26倍。

   但同时,废币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印度是高度依赖现金的社会,很多地方的交易只接受现金,废币除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不便,对印度经济的冲击也可想而知。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地主及农民,他们从事产业经济占印度GDP45%左右,但雇佣人数却超过80%。这些人手中常需握有现金用于周转,每周只能支取5万卢比的限额,让不少中小企业处于停摆状态。笔者见到,商场和市场门庭冷落,人们不得不停止工作去换币。据路透社报道,这可能导致当前季度企业营业利润下滑多达40%。印度界限资本对印度2017年增长预期,也从此前的6.8%下调到3.5%。对此,印度经济学家德雷兹形容道:在一个繁荣经济体更换货币,就如同向一个高速行驶的汽车轮胎上打枪。

   废币展现了印度政府强势改革和打击黑钱的决心,但却并未撼动更庞大的黑钱势力。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理事会研究员拉马克什娜告诉笔者,很多黑钱和腐败资金都通过转化为土地、黄金等方式保值,或存于国外,废币对这种方式存在的巨量黑钱鞭长莫及。同时,随着废币的效应从“闪电战”转入“阵地战”,黑钱也开始迅速地进行手段升级。有媒体指出,废币客观上造成了长期存在的地下钱庄体系进一步演化,新型非法网络逐渐抬头。

   实际上,废除流通中大额纸币是世界各国都在考虑的一种通行做法。美国前财长今年早些时候发文讨论取消100美元面值纸币,500欧元面值纸币也将于2018年底永久性停止发行。与稳步推进相比,印度采用的是突然袭击,本是希望直接打击黑钱的七寸,进而顺势推进“无现金社会”,但在庞大的黑钱和影子经济面前,废币无法触及印度更深层次问题。有专家认为,印度薄弱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脱节,才是造成印度黑钱泛滥的根本性因素。加之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正规经济部门与非正规部门严重失调,这些问题都是废币无法根本解决的。

   印度废币打黑,是世界关注的一个实验范本。事实证明,直接瞄准流通手段的废币猛药虽然见效快,但依然难治本,而且其积极效应还要与诸多社会风险相抵消。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滋生黑钱土壤,恐怕还需改革顶层设计和治理体制。

201612月时事评论:让科研评价跳出“自循环”

更新时间:2016/12/19 16:19:20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这两年,山东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压减科技奖项,省级科技奖项数量从2013年的近500项压减到138项,压减幅度超过七成。这项改革,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位看过被取消奖项名单的同志说,原来奖项又多又杂,几乎是普惠性质的,一看就是为奖而奖,早就该取消了。

时事评论观点:   

       当前的科研评价,主要是以论文数量、奖励等级、承担项目的级别为参照指标,这有其合理性。然而,这样的“指挥棒”带来不可避免的负效应:许多科研人员一门心思发论文,争先恐后去评奖,千方百计提职称,挖空心思拿项目,以至于评奖名目越来越多。这又衍生出论文买卖、成果造假、代写代发等学术不端行为。评奖过多过滥,似乎提供了一条成功的“捷径”,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背离了鼓励科研人员潜心做真正有价值研究的初衷。

   更值得警惕的是,奖励评定、职称评聘、课题申请和评审等关键环节,转来转去都是由同一群人来实施,再加上缺少严格的回避、公开、监督机制,让很多科研活动变成了一个“自循环”体系。研究人员申请课题、做项目、发文章、评奖,然后再申请项目,进行又一轮循环。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量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后被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发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美国60%70%的转化率相比,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很低。另一方面,这样的评奖牵扯了科研人员相当多的精力。熟悉内情的一位高校学科带头人讲,科研人员为此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跑关系、托人情、报材料、填表格;每年他都会接到不少请其关照课题和评奖的电话。

   压减不必要的科技奖项,是让科研活动跳出“自循环”必须迈出的一步,也是改革科研评价体系的应有之义。从实践来看,关键是要有重返正途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两年前,教育部曾连续颁发过三个关于改革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的文件,意在推动科研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的实施。不过,大部分高校目前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没有什么进展,更缺少实质性的举措。山东压减奖项,也有不同的声音。由于与国家评奖不同步,不少科研人员在参加国家评奖的时候吃了亏,少不了埋怨和反对。在这个问题上,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认为,改革需要有长远眼光,更要尊重规律基础上的自信和坚决。只要符合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经得起时间考验,就要有敢吃螃蟹的勇气,争取为国家层面政策调整积累经验。

   压减奖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促进新机制的建立,比如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推进和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机构,走市场化的路子。另一方面,也要盘活现有资源,推动专业学会协会转换角色。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会协会成了一些退休干部养老、“发挥余热”的闲散机构,其创收活动是滥设奖项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这类学会协会的内部体制机制和治理结构,让它们作为专业性学术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化阻力为助力,可以更快地缔造一个更合理的科研评价奖励体系。

201612月时事评论:农业供给侧改革呼唤更多“城归”

更新时间:2016/12/19 16:26:11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目标,是让生产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经营者,推动新兴需求和供给能力在新的基础上对接,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现代农业,正是新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流向地。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明年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来抓。

时事评论观点:   

       当前,中国农村其实正走在新一轮结构性变迁的起步阶段。一方面,逐步细化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让土地资源向更有效率的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另一方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既为资本进入现代农业提供空间,也建立了防护堤。目前,农村现代化缺的是能把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合适人选。

   人的流向,是社会活力最重要的表征。我国农业面临的成本上涨、价格倒挂、增收趋缓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个根本制约是农村适龄劳动力长期净流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滞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多时,“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方式,就能激发农村的活力,但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培育懂农村、有闯劲且留得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村和农业的吸引力。做好这篇大文章,无法通过简单地不断减少农业人口来实现。尽管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仍然偏高,还处在“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发展阶段,但新型农业经营者不能全指望目前一直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他们中有些人经过培训的确可以胜任这一角色,但在开拓意识、市场经验及经营才能、资金实力等方面,确实也存在较大局限性,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的成长空间和可能性还在逐步下降。

   对冲日趋严重的农民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不利影响,需要拓宽视野,用好外部力量,尤其是在城市受过现代产业训练后重返农村的“城归”。对农村现代化建设而言,他们是合适的种子。事实上,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制度利好的释放,近年来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甚至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也开始下乡创新创业。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了450万人,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经济学家厉以宁对“城归”寄予厚望,甚至视之为中国新的人口红利,应该说指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些对农村有认同感的“城归”,或可适度平衡农村变革过程中的各种负外部性。

   当然,呼唤“城归”改善农村劳动力和经营主体的结构,实现代际更替,不是要搞“逆城市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定居,仍是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人变为“城归”,来改造农业农村,活跃农村经济,本质上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当城市的资本和人才以更合理的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把更多的农业人口更平稳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为中国的新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01612月时事评论:支持监督是最好的“道歉”

更新时间:2016/12/20 20:15:48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在黑龙江甘南县因暗访校园营养餐而被殴打的记者,得到了两声“道歉”。一声来自甘南县县委书记,承认自己管理干部“宽松软”;一声来自清博大数据公司,认为其副总裁的不当言论给当事人和公众带来了感情伤害。这两声为事件与言论而道歉,值得肯定,但也许公众更希望看到,相关者为事件与言论背后的“逻辑”而道歉。

时事评论观点:   

       无论是记者在校园的现场遭遇,还是在派出所遭人殴打;无论是清博公司副总裁对记者的谩骂,还是支招“把火引到记者身上”,这一切都源于一部分人对舆论监督的扭曲认知和激烈抵触。正是这样的认知和抵触,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记者被打事件。清除认知“雾霾”,真心诚意接受舆论监督,旗帜鲜明支持舆论监督,才是最好的“道歉”。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领导干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舆论监督,视监督为抹黑。当自己治下发生公共事件,往往不首先检视自己工作的缺失,而把问题归咎于媒体找茬。

   “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当一些政府部门不是通过舆情分析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封堵传播时,少数如蚁附膻的所谓舆情机构便有了可乘之机。公共部门用“钱”不用“担当”来处理问题的思维惯性,让自己的危机成了别人“公关”的商机。双方合谋操控舆论,捂盖子、撤稿子,舆论之水被搅浑搅乱,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旗帜鲜明地支持舆论监督,就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打人的警察被撤职了,黑龙江的营养餐工作检查也开展了,相关领导也道歉了,当事记者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感到欣慰,但对核心事件的追问不能因此而被遮蔽。为何学生不在食堂吃饭也得在饭卡里存钱,到底是承包食堂还是委托管理,为何乡镇校食堂大多由企业承包……到目前为止,舆论监督仅仅解决了抗拒监督的“搅局”问题,而媒体追问的核心问题还没有答案。挖出农村营养餐背后的秘密,深入调查、事后追责是题中之义,敲响警钟、举一反三是必要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意识到,激浊的目的是为了扬清,曝光问题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揭露丑恶是为了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舆论监督将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贯穿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而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也要依法依规开展舆论监督。惟其如此,政府治理与舆论监督才能形成良好互动。

201612月时事评论: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

更新时间:2016/12/20 20:20:43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舌尖上的中国”出神入化,名满天下。但真的到国外一些闻名遐迩的中餐馆里走一遭,人们发现,最受欢迎的不是“辣得跳”的毛血旺,更不是“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而是那些经过长期本地化的咕咾肉和鱼香肉丝。

时事评论观点:   

       文化传播其实也是如此。当然谁都想把最“地道”的东西呈现给世人,但有时候不见得初衷、努力与效果能够相统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讲过一个有名的例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一直是被国内翻译界推崇备至的中译英经典。但有人对百余年来十几个《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到美国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却发现与英国汉学家霍克思、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相比,杨译本无论是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对译本的引用率以及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是杨宪益、戴乃迭先生水平不够吗?显然不是。但叫好和叫座,往往是有距离的。有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现实。

   用行话来说,最近热映的《长城》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其核心情节高度浓缩,为营销市场量身打造。然而尚未走出国门,这部影片就引来一片恶评。“剧情之弱智令人发指”,“跳水体操射箭铅球标枪马术展示了中国奥运健儿的风采”,“这白里透着红啊,红里透着黑,黑不溜秋,绿了吧唧,蓝哇哇的,紫不溜秋,粉嘟噜的透着那个美”……各种讽刺挖苦不绝于耳。

   谁也不能说《长城》是一部完美之作,种种情节和角色,的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上座率尤其是在华外国人的评价看,这部片子还是抓住了很多人的心。远古的饕餮为什么要跟长城扯在一起?发生在宋朝的故事,守长城的是宋军还是辽军?五颜六色的军队是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翻版?很多情节如果放在《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中,大家也许只是微微一笑,甚至为“好莱坞居然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有些激动,但到了《长城》里,到了张艺谋手里,一切就都容易被胃口越来越“刁”的影评者诟病和嘲笑。没办法,中国人拍的中国,同胞们免不得要用自己更渊博的知识来检视你。最典型的就是非北京人说普通话,河南人说得不标准没事,陕西人说得不标准也没事,但如果你是我的同乡,常常是越听越别扭,哪句都透着矫揉。

   正因如此,大可不必为网上那些七嘴八舌的批评郁闷懊恼。毕竟,《长城》在全球多个国家的大规模上映还在一个多月之后。而且即便海外市场大获成功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总体而言也注定是坎坷不平的,许许多多的经验需要积累,千千万万的探索需要去试错,一口吃成个胖子肯定不现实。守住初心,不急不躁,从咕咾肉、鱼香肉丝开始做起,慢慢再把红烧麒麟面、蟹肉双笋丝这样的精品往上端,中国故事一定会越讲越精彩。

201612月时事评论:归去来兮,为乡土增添新红利

更新时间:2016/12/20 20:26:40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中国正悄悄进行着一场人力资本革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占现有外出农民工1/4的“城归”,正在给农村带来变化。放眼现实,曾经去城市打拼、如今又回归农村的“城归”,尽管来了个“折返跑”,却跑出了农业振兴的新力量,跑出了农村发展的新希望。

时事评论观点:   

       以往,进城务工农民常常陷入就业层次低、劳动强度大、福利保障差、职业地位难以提升的窘境;而且远离家乡,在陌生环境中生存就业,适应与融合的成本较高,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少会受到压抑。然而当下,中国农村正经历的一场巨大变迁——随着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各项利好政策出台,回农村创业就业的性价比不断提高——正是近些年“城归”悄然兴起与不断壮大的时代背景。

   既能与家人团聚,又能开创事业,“城归”的潜力被大大激发。以曾有“打工第一县”之称的重庆开县为例,最近6年,开县每年都有1万多名“城归”。这6万多名“城归”创造了开县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创办经济实体占全县企业总数的50%以上,生产总值对全县的贡献率也已超过50%。可见,随着“城归”到来,农村资源被盘活,经济增量被创造,日渐空心化的农村有了重焕光彩的迹象。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摆在突出位置。可以预见,响应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自主创业做个企业主,农业领域大有可为;乘着产业梯度转移的东风,做个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业不成问题;回归农村,做个专职农民,专注绿色食品生产,市场前景广阔。无论是返乡就业还是创业,“城归”带来的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以及干劲闯劲,都将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出更多新兴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有益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归”体现的,是城市和乡村的有机互动,他们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不过,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新的人口红利,让其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本,还有不少现实难题。比如,创业“城归”资金缺乏、经验不足,谁来为他们的“小目标”保驾护航?再如,当地政府如何找准自身定位,避免产业“孤岛”,降低返乡创业者的市场风险?做好就业创业教育与服务,加快当前“城归”人力资本改善速度,帮助部分“城归”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为经济增长积累更磅礴的发展后劲。

   尽管从全局来看,现在“城归”族的规模还不算大,但他们绝不是被城市“挤出”或消极避世的一族,而是怀着梦想在乡村创业初起风口的弄潮儿,所发挥的牵引作用不可小觑。引导好、提升好这股力量,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明天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