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书院的态度提升培训的高度
申论材料储备之:创新发展
来源: | 作者:鸟博士 | 发布时间: 2016-11-14 | 253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专题一: 创新发展

名 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培育发展新动力。 优化劳动力、 资本、 土地、 技术、 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 新产业、 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 绿色、 健康、 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促进流通信息化、 标准化、 集约化。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 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 标准、 品牌、 质量、 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拓展发展新空间。 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 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 中原地区、 长江中游、 成渝地区、 关中平原等城市群。 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 支持绿色城市、 智慧城市、 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支持节能环保、 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 智能制造、 高端装备、 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 众包、 众扶、 众筹空间。 发展天使、 创业、 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 新三板改革。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加快构建高速、 移动、 安全、 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完善水利、 铁路、 公路、 水运、 民航、通用航空、 管道、 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 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 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 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 加快开放电力、 电信、 交通、 石油、 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实施“互联网
+” 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推进产业组织、 商业模式、 供应链、 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化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 新能源、新材料、 航空航天、 生物医药、 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 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依托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 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 产业化。 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
,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 技术路线决策权。 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生产体系、 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 农林牧渔结合、 种养加一体、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 产品安全、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
农业现代化道路。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完善土地所有权、 承包权、 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 口粮绝对安全。 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 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开发
农业多种功能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 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现代农业
科技创新推广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种业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构建产业新体系。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 中国制造 2025》。 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 设计、 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 智能、 精细转变。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面提高产品技术、 工艺装备、 能效环保等水平。 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 经济手段、 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电力装备、 农机装备、 新材料、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大力发展旅游业。

       (
)构建发展新体制。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产权制度、 投融资体制、 分配制度、 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提高
政府效能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 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控制力、 影响力、 抗风险能力。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 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
,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 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完善公平竞争、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 资金、 科研成果等在城乡、 企业、 高校、 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税种科学、 结构优化、 法律健全、 规范公平、 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立全面规范、 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
府预算体系
,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 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 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健全商业性金融、 开发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 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 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 构建多层次、 广覆盖、 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 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 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 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和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 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 短期和中长期结合、 国内和国际统筹、 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 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更加注重扩大就业、 稳定物价、 调整结构、 提高效益、 防控风险、 保护环境。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稳定政策基调,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准确性。

      完善以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为主
,产业政策、 区域政策、 投资政策、 消费政策、 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 石油、 天然气、交通运输、 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重点提高财政、 金融、 能源、 矿产资源、 水资源、 粮食、 生态环保、 安全生产、 网络安全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
——来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理论阐释
       如何认识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
        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现在要追求的新目标是大而强、 大而壮。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靠什么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应对问题的“ 良方” ,更是推动发展的“引擎”。 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产业迈
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 放眼全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 赢得主动。 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主动权。

        创新发展是国家兴衰的经验所得。 工业化以来的发展历程表明
,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 世界的科技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 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日渐落伍于世界先进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 7800 美元,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的紧要时期。 未来五年,只有真正用好科技创新这根有力杠杆,支撑中国经济创造更长的增长周期,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