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书院的态度

提升培训的高度

玉溪公务员考试培训网
2016年10月综合时事评论九
来源: | 作者:鸟博士 | 发布时间: 2016-11-03 | 143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10月时事评论:让高校人才培养更有的放矢

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共有25个省份的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同时有178所高校增列了366个学位点。这是2014年初《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实施以来,高校学位点调整涉及范围最广、调整数量最多的一次,标志着高校学位授权点评估和调整步入常态化。

时事评论观点:   

       学位授权点的多少,不仅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育人与科研水平,也直观体现着它在全国高校矩阵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位授权点只增不减,导致了竞相申请、一味追求数量尤其是博士点数量的倾向,大家都不惜跑关系、拉资源,个别高校甚至直接将它作为评估校领导功绩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评估、质量监测手段,使得不少高校学位点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尽如人意,毕业生无论在科研学术水平还是岗位适应性方面,都有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机制应时而生。早在2014年初印发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中就明确要求每6年进行一轮合格评估,不合格或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则要调整或撤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5年底又下发通知,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进行动态调整。今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2009年—2011年获得授权的2000余个学术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专项评估,公布了不合格与限期整改名单。

     学位点的撤销,有两类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主动“挤水分”,过去学位点设置相对比较松,很多学校一窝蜂地追捧新专业,回过头来看却发现并不成熟,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些“鸡肋”专业;另一方面是社会需求变化使然,尤其是就业市场的压力,让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被打入冷宫。比如,此次被撤销最多的学位点,就是一度被视为“香饽饽”的软件工程。

   高校学位点的调整,对在读学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因为,不管这个学位点是否撤销,学校都会为学生负责到底,直到他们拿到学位毕业。调整学位点试图改变的,是高校的质量标准和发展方向。这次撤销的576个学位点中,学术学位点是专业学位点的4倍之多;在新增的学位点中,专业学位点增加近160%,其中包括网络空间安全、生物技术等以往布点少、但当下为国家急需的专业方向。学位点的开设更加重视社会需求与实际应用,总体上讲对学生是有利的。而人才培养愈发有的放矢,对学校的声誉从根本上也是有利的。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高校的“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学位点,正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只有高校学位点有撤有增,结构不断优化,才能挤干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水分”,促使高校从争取学位点数量、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外延式扩张,转向关注育人质量的内涵建设之路,让学校、学生和社会在互相调适中实现共赢。当高校真正面向社会、注重质量、突出特色、育人为本,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201610月时事评论:快递如何“绿”起来

时事评论背景:                        

       国家邮政局日前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快递业包装物至少消耗了30多亿条编织袋、99.22亿个包装箱、169.85亿米胶带,仅胶带量就足以绕地球赤道425圈。从环保的角度,这种局面亟待引起各方面重视。

时事评论观点:   

       很多人早就发现,快递箱、编织袋沦为一次性消耗品,带来了巨大浪费。近几年行业内外,不少人都在为此支招,但结果总是不太乐观。比如,有人曾建议用“软包装”逐渐取代包装箱,但面对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的“暴力分拣”,该办法只适合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快递,乃至仅限于短途的同城快递。此外,还有平台企业尝试推行可回收的塑料环保箱。问题是,在可能导致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一个快递企业都愿接受这种做法,更何况环保箱还面临二次清洁,同样也会增加人力物力,短时间内未必能得到商家积极响应。

   也有快递企业从流程上着眼,尝试现场回收快递箱。但真正实施起来,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包装箱、包装袋在拆封后很难完好。再者,其回收过程增加了投递时间,而回收的纸箱如果无法二次利用,经济上的收益远不如投入的人力成本高,难以延续。环保不但是理念上的问题,也是难以回避的企业经营成本问题,在各方对快递包装成本异常敏感的情况下,单纯呼吁“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最后总免不了雷声大雨点小。

   所以,在鼓励这些尝试的同时,“绿色快递”重点还是要解决普遍性问题。首先应该从技术上突破和创新,让包装材料更环保,减少难以降解回收的塑料包装,增加易于循环利用的环保包装。比如用于防震的气泡塑料袋,国外已有厂家生产出更易回收处理的纸球,其原料为废弃纸张,经过简单加工后成为球状,在具备防震、重复使用功能的同时又可回收处理。除了引入更多环保包装材料,还需要作为最终环节的消费者的配合。对消费者的环保观念,可以从多个方面探索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比如,有快递公司就试行用户上缴10件快递包装、免费为其寄一件快件的做法。

   总之,只有从源头让包装材料更环保,从终端上促进其回收利用,快递才能逐渐“绿色”起来。

201610月时事评论:在信访之初就把责任压实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党政机关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信访工作负总责,信访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参考,对信访工作失职失责的问责“既要对事,也要对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首次对信访工作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厘清了许多实践中理解不一、难以界定或把握不准的问题。

时事评论观点: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问题、提出意见,也寄托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望。然而,毋庸讳言,信访不顺畅的现象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确有一些进京上访、赴省会城市越级上访和长年反复上访的群众,起初还向当地的基层信访部门反映过问题、提出过诉求,可要么吃了“闭门羹”,要么遭遇“踢皮球”,导致大量矛盾没能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被化解,小问题被拖成了大问题。

   把信访责任压实在群众信访之初,是此次《办法》要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毕竟,许多现实矛盾,最终还要回到基层来解决。基层部门一旦责任失守,问题就会积累,矛盾就会上行。如果很多信访事件最后都需要到上级部门才能解决,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找“上面”就不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认识,甚至产生“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和不良现象。打破这种局面,需要从源头开始厘清信访责任。

   强化源头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符合信访工作的内在规律。造成越级上访的问题,有些是本身比较复杂的,有些则是被“拖”成复杂的。从解决矛盾的角度讲,做好最初接访,无疑效率最高。群众在信访过程中能否顺气,一是取决于矛盾的解决程度,二是干部的态度如何。因此,一开始就分解好工作责任、疏通好信访渠道,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阶段,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这是正常现象。问题是,如何让群众反映问题时有一个畅通的渠道、表达诉求时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处理问题时有一套规范的机制、维护权益时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这是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的。事实上,随着信访渠道的拓宽,信访程序的规范,近两年绝大多数上访者都能够理解接受依法逐级走访的规定,群众走访上行态势得到扭转,网上投诉数量和占信访总量的比例明显增加,信访秩序也有明显好转。

   当然,解决信访问题光靠信访部门一家是办不好的,也是办不了的。现实中,信访部门往往是“小马拉大车”。形成依法逐级走访的良性格局,固然要强调信访工作的源头责任,还必须把压力传导到那些有权处理信访问题的责任部门。只有构建好“有权必有责、权责相一致”的责任体系,“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制度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形成基层属地抓、责任单位办、信访部门督的工作合力,最终让群众关心的信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问责只是手段,下大气力处理好信访突出问题,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才是信访工作的根本目的。尽管我国信访工作制度在日渐完善,但人民群众对解决矛盾的诉求也随之提高,只有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快马加鞭地落实信访工作责任,不断改进信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让社会和谐。

201610月时事评论:“护士没吃饭”带来的启迪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据媒体报道,日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一名70多岁的患者郭师傅,经过13名医护人员6个小时的奋力抢救,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老人苏醒后,要来笔和纸,用颤颤巍巍的手写出“护士没吃饭”5个字。

时事评论观点:   

       一个人昏迷苏醒后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此刻心里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关心自己最在意的人或事。郭师傅苏醒后,把“护士没吃饭”的第一反应送给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这样的赞美,胜过千言万语。这样的赞誉,也留给人们更多思考。

   就本次事件而言,连续6个小时的奋力抢救,医护人员为此付出了巨大辛劳。这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要过硬的作风、顽强的意志,更需要患者至上的服务意识。6个小时,既是与“死神”的赛跑,也是医护人员用医术、意志、作风等综合素质与病魔的较量。显然,这6个小时,医护人员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医护人员6个小时的辛劳,不仅让患者起死回生,还赢得了患者赞誉。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赞誉才真正让人感动。

   这件事情,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迪。曾几何时,有一些人感叹工作不好干、压力大,干部不好当、待遇低,医生不好做、风险高……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一些领域、一些行业遭遇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这种情况,原因真是因为困难大吗?恐怕不全是。很多时候,主要原因还在自己。

   比如说,有些地方把搞野蛮拆迁的原因归结于个别“钉子户”,少数干部把工作失误归结为“待遇低”,个别领导把责任缺失归结为“没发现”。其实,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群众一眼就能看明白。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才是赢得群众赞誉的“敲门砖”。如果心里有群众,心系群众的疾苦,就会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完成自己的责任。事业心、责任感犹如“发动机”,可以推动人们奋勇向前、苦练技能、增长才干,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护士没吃饭”,一句朴素的话语,饱含着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褒奖。同时,这也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启示。干部只有想干事、干成事,怀有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把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赞誉。              

201610月时事评论:莫给环保数据“戴口罩”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随着秋冬季节到来,许多人早上起床后先要看看手机里的空气质量数据,才能安心出门。但近日一则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的新闻,却让人不安:我们每天查看的监测数据,竟也有“受污染”的威胁。据报道,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区空气质量监测站站长偷配监测站钥匙,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干扰监测数据。目前,5名涉事者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时事评论观点:   

       事实上,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并非个案。据统计,仅在2015年,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等问题,有17省区市立案78起。诸如“戴口罩式”的造假术,在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版本,有的将采样管插入矿泉水瓶,有的在监测软件上留“后门”……以前造假主体多是企业,这次西安环境数据造假事件之所以让人震惊,在于本该为数据真实性把关的环保部门监测人员,竟然也成了“内鬼”。这不仅让人怀疑一些地方环境治理的决心,也对环保部门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保工作的基础,数据不准确,治理策略就很难对路。在环境数据上做手脚,从企业角度讲,一般是因为利益驱动而不重视环保;环保部门牵涉其中,恐怕更多是因为相关官员只是把环保视作政绩工具。无论出于政绩考虑、迫于考核压力,还是背地里有什么利益关联,如此玩“小聪明”,编造、篡改监测数据,到头来绝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道理很简单,给环保数据“戴口罩”,在空气质量并无实质性改善的情况下无异于掩耳盗铃。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判断基于两方面的经验,一是环保部门公布的监测数据,一是个人的直观感受。如果监测数据反映的空气质量和公众感受出现较大反差,甚至截然相反,那么必然会引起公众的质疑和不满。

   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是严肃的,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关可行的制度,对造假的态度都是零容忍。比如,空气质量监测网和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系统等,通过在线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数据。西安长安区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造假事件,也正是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在“飞行检查”时主动发现的。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提升干部对环境监测数据严肃性的认识,剔除那种认为“改个数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观念,还需要加大问责力度。事实上,对党政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影响,“指使篡改、伪造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调查和监测数据的”行为,相关法律规定上早有了明确的责任追究。此次西安造假事件中5名涉事者将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这对各地各级环保部门也是一个警醒。

   环境质量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环境改善和群众感受直接相关,只能拿真实的数据赢得公信力,以切实的进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心存侥幸、利令智昏的造假,只会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