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书院的态度提升培训的高度
玉溪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网
写作素材积累分类版
来源: | 作者:鸟博士 | 发布时间: 2017-05-11 | 2571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一节关于政治

     1.       治国无法则必乱。——清代大臣张廷玉《明史》
      
2.      明主治吏不治民。——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韩非子外储说 天下》

     3.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韩非子心度》

4.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

5.      治国之道,爱民而已。——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 苑政理》

第二节关于经济

1.       工不出则农用乏。——汉代文学家桓宽

2.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荀子修身》 不为:不因。水旱:水灾、旱灾。本句大意是:好的农夫不因为出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这句原意是单指农业生产的,但现在可广 用其义,用于论述人们在从事各种工作时,不能因为出现困难就停止 不前。-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 一清初哲学家李埭  

3.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

4.     农,助天地以生衣食者。
5.    
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 志魏书杨阜传》

致:达到。这两句大意是达到大治在于任用贤才,兴旺国家在 于尽力发展农业。这两句一从用人,二从务实着眼,说明治国安邦的 重要作用,体现了我国重贤重农的传统政治思想。

6.       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周恩来

7.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 这就是大工业。——列宁

8.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人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 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

9.       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需要保证大工业的物质基础,即发展燃 料、铁、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的生产。——列宁

第三节关于自然

1.       顺乎自然生。——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

2.       自然是真正的法律。——弗洛里奥

3.       只有从自然中了解自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

4.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西晋文学家左思《招隐二首》

5.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6.       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 一明代诗人谢榛

7.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一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荀天论》

望时:期望时令。待:坐待恩赐。孰与:何如。应时:适应时令。 使之:使用它。这句话大意是期望时令而坐待它给人类以恩赐,还 不如适应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国 哲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应该能动地顺应自然变化,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达到使自然 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现代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与先哲在两千 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是分不开的。

8.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一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 荀子天论》

9.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一一唐代诗人李白《上安 州裴长史书》

10.    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一一法国作家雨果

第四节关于道德

1.      德进则言自简。一一明代官员、理学家薛瑄

2.      修练多从苦处来。一一清代诗人袁枚《遣兴》

3.      富润屋,德润身。一一西汉学者戴圣《礼记》

4.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一一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 表人物孟子《孟子》

5.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一一西汉学者戴圣《礼记》

6.      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一一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三皇设言民不违论》

7.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一一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尽心下》

君子的操行、修养从自己开始,从而平治天下。孟子很看轻那些 舍其田而芸人之田一一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放弃自己 的田地却去耕耘别人的田地,要求别人的很多,要求自己的很少的 人)。孟子认为作为君子,应以修身为本,大家都从自己修其身做起,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平。在修其身而天下平”这个意义 上,孟子奉劝大家从做起,在今天仍很有启迪意义。

8.      圆尔道,方尔德;平尔行,锐尔事。一一春秋战国时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之一尹喜《关尹子》

9.      君子不受虐誉,不祈妄福,不避死义。一一隋代文人王通《中礼乐》

祈:求。死义:以身殉义。这句大意是:有道德的人不接受虚伪的 荣誉,不祈求非分的幸福,不回避以身殉义。王通为隋代哲学家(死 时才34岁),唐初著名政治家房玄龄、李靖、魏征等人均为其弟子。 这几句明确写出作者的道德观。在作者看来,不实之誉、非分之福, 受之有愧、享之不安,战君子不受。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认为以身殉 道,舍身取义,是君子不能回避的,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 精警的语言表现出来,使人受到鞭策和教育,可借以教育青年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

10.    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一一罗马帝国时期 传记作家、伦理学家普卢塔克

11.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一一北宋隐逸 诗人林逋

12.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一一东汉哲学家 王充《论衡别通篇》

13.    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一一德 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

14.    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一一隋 代文人 王通

15.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一一 尊称圣雄甘地,现代印度的国父甘地

16.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也。一一唐代文学家韩愈《答李翊书》

遂:犹言莲遂(種種),本意是禾穗成长,这里形容果实累累,多 而丰硕。沃:肥沃,油汪汪的样子。晔(妒):明亮。蔼如:和善的样 子,指文章写得纯正而和顺。这几句大意是根部长得茂盛,结的果 实就特别丰硕;纰膏充足肥润,发出来的光就特别明亮。躬行仁义的 人,他的文章就纯正而和顺啊。《答李翊书》是韩愈著名的文论,阐 述了韩愈倡导文章复古的基本宗旨。这几句说明了人品与文品的关系。 韩愈通过根茂实遂” “膏沃光晔的生动比喻,说明 道德是文章的源泉。韩愈认为,道德修养对写文章的人很重要,须是 仁义之人,文章才写得好。用现在的话讲,文学作品不单是文学技巧 问题,它与作家思想、品德、修养有着极重要的关系。学文之道,一 则要志向纯正,一则要注重修养。

17.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也。——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 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徙(xT):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 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 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 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 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 知识才可以丰富。

18.    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 朽。——三国魏文学家嵇康

19.    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莱恶。——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钱博》

黍:泛指各种粮食。善:好收成。蒿(h6o)莱:泛指杂草。这两 句大意是:要想获得谷物的好收成,必须先除去危害庄稼生长的杂草。这两句既可仅用字面上的意思,说明农业生产中田间管理之------------ 草的重要性,也可用引申义表现除恶扶善的重要性,或说明做任何 事,要想达到目的必须先除去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