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书院的态度提升培训的高度
玉溪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网
2016年10月综合时事评论十一
来源: | 作者:鸟博士 | 发布时间: 2016-11-09 | 171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10月时事评论: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虚实辩证法”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肯定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成绩来之不易的基础上,会议指出宏观调控仍然“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对各地各部门来说,尤其要注意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政策组合,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虚实辩证法”。

时事评论观点:   

       6.7%GDP同比增速,6.3%的居民收入增长,1067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企稳向好的企业利润与民间投资增速,前三季度“超预期”的成绩单大大缓解了人们关于“断崖式下跌”“环境恶化”的担忧。然而,越是在“超预期”的时候,越是要保持平常心,坚持既定的调控轨道,稳步前行。同时,调控的注意力也要多往短板上看,往易爆的风险点上盯。

   比如,当前实体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部分信贷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以及可能的银行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虽然总体上处于可控区间,但也要做好预警与政策储备,防止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市场经济的竞争与逐利机制,极易让资金涌向高回报率的行业、企业,造成人为的高负债、高杠杆,甚至让一些人醉心于“钱生钱”的资本游戏。

   世界金融史告诉我们:过度虚拟化的经济注定乱象丛生,轻则酿成市场的异常波动、大起大落,重则掏空老百姓的钱袋子。所以,让干实业的不输给炒房子的,关键就要让“实”与“虚”的结构再调整、再平衡,把这一比例维持在风险红线以内。

   针对部分“脱实向虚”的信贷资金,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与执行便不能单纯盯着供需平衡,还要注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例结构,细分资金的投向,激活沉淀的资产,确保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与各类企业的动能相匹配。近期,局部地区对信贷投放的主动调节,正是为了能更多支持创新创业。接下来还要继续加强资金的投向监管,打击换个马甲的“首付贷”,整治存在乱象的“P2P平台”。

   “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措施是一个辩证统一体。目前需要注意的是“去杠杆”与“去库存”“去产能”的关系。一定意义上说,去杠杆是对实体经济的去泡沫化、去空心化,通过理性的疏导令信贷资金“离虚返实”,才能让实体企业“吃得饱”,让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跟得上”,让人们的奋斗收获到应有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从而实现国民经济良性的循环与升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需要从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认识“实体”与“虚拟”的辩证关系,因势利导促进金融资本为实体企业所用,让两者相得益彰。继续深化“放管服”的改革、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降低投资的门槛与成本,提高“输血”的精度与准头,我们定能打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漂亮仗,让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610月时事评论:让社区成为精神康复中心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在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该市13名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社工也下到社区,开始为精神疾病患者康复、随访管理等提供专业服务。

时事评论观点:   

       以医保报销的方式,把心理咨询放到社会的“网格”——社区中,使得居民可以就近咨询看病,对维护居民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它首先可以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获得性,缓解精神专科医院“一床难求”的尴尬现象。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510万例,其中80%的患者接受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随访管理。然而,未接受治疗的隐形患者非常多。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严重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1%。有人由此推算,还有数百万严重精神病患者没有登记。而常见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就诊人数也不多。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有些县市没有专门科室、没有住院床位,服务一片空白。不久前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在社区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干预,是保证精神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精神疾病不是单纯的器质性病变,多数精神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学早期检测指标和辅助诊断技术手段不多。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模式难以及时介入,最好是对患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干预,这需要开展基于社区一体化的全程医疗服务和管理,才能早发现、早干预,最终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大量患者一开始都选择在社区咨询,依靠经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判断识别,有需要的再到大医院治疗,随访管理、康复也是回到社区进行。

   然而,让人们主动去社区咨询看病,仍要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不久前,一名28岁的年轻演员因抑郁症自杀的新闻引起人们关注。但从公众的讨论可以看出,普通人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偏差。许多人认为,早期精神疾病症状和常见精神疾病是“思想问题”,因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患者。很多患者也认识不到自己的症状是一种病,或害怕被歧视而不去就诊。抑郁症就好比人心里的“黑狗”,亟须外部干预。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疾病发展到生活无法自理、伤残甚至试图自杀后,才想起去治疗,不仅患者痛苦,家庭也会承受巨大的心理、经济负担,还会带来许多社会压力。

   心理疾病也是病,需要及早干预。按照国际标准衡量,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疾患。真正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才能更好建设健康中国。

201610月时事评论:多约束自己,少苛责他人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时事评论背景:                        

       据报道,在贵州省贵阳市5处匝道监控点中,花溪大道上都司高架桥匝道处车辆违法最多,很多车辆不按序排队、压实线插队。4个多月中,贵阳交警电子警察共在此抓拍了近10万起压实线行为,平均每天700辆车违法。

时事评论观点:   

       “本来就很堵了,还添乱”“又是为了创收”“抓拍这么多,依然挡不住,有什么用”……这则新闻一出,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在谈论处罚是否过严时,我们应该先关心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命运。

   不久前,在103国道北京通州段,为躲避一辆突然压实线变道的小轿车,一辆大货车猛然转向,结果侧翻压扁一辆正在等红灯的出租车,造成出租车司机当场死亡。在这起事故中,出租车司机这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对身处贵阳的司机来说,这10万起压实线的处罚,确实是突然多出来的压力。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违了规,或者会觉得处罚太严厉。但对于北京那位出租车司机,如果他还能表达意愿,肯定会呼吁对交通规则执行得更加严厉。因为这样,他也就不会遭受无妄之灾。

   当规则管到自己时,哪怕只是多一点点束缚,不少人仍会感到不自在。当破坏规则的危险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哪怕千里之遥,都能产生“人同此心”之感。那些抱怨电子警察处罚太严的人,前几天可能也都在对那位北京司机抱以同情,并大声谴责违规变道。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反映在舆论上,就是太关注“应然”而很少关注“实然”。

   所谓“应然”,是指应该呈现的状态。老人倒了有人扶、旅游景区不乱刻、路上开车守规矩……这些社会的细节问题,如果从“应然”角度来看,都是现代社会必备的条件,实现起来并不困难。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确很难理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出现,比如去年四川成都两个司机竟然会因为开车变道而大打出手,甚至引发全国性大讨论。其实,这些匪夷所思的背后,哪一条不是当下社会的现实存在?只不过我们常常越过当前的问题,过多地关注它们本应呈现的样子,而忽视了其演变的路径。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每个人认清“实然”的态度开始。批评抱怨指责易,看清问题的症结进而解决问题难。从现实做起,每个人真正做到约束自己、宽容他人,才会少一些“一言不合就动手”的磕碰,多一些遵守规则、倡导文明的和谐。

            

201610月时事评论:自助餐保证金合理公平吗?

 文章来源:新京报

时事评论背景: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自助餐商家都有收取保证金的规定,商家称此举目的是“避免浪费”,如果不是浪费过于严重,钱都如数退还。食客对此态度不一。消协表示对商家此类做法没有明文禁止。

时事评论观点:   

       节约粮食是一个世界性命题。在一些国家早就有了惩罚浪费行为的立法体例,例如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在我国,节约粮食更多的只是个道德问题,人们普遍认可“浪费可耻、节约光荣”,但道德约束往往乏力,剩饭剩菜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在自助餐行业。

   餐前收取保证金,看似经过了消费者同意,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杜绝经营者“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商家显然难以证明保证金为合理公平,因为双方本就没有对浪费了多少食品须没收保证金,保证金额度如何确定等问题进行明确约定。可见,收取罚款和保证金,都属于以违法手段以实现正当目的,不值得提倡。

   其实,不妨以材料费取代罚款与保证金。经营者可以先行对浪费行为作出收取必要材料费的合理规定,并在消费前即以一定形式明确告知消费者,对浪费者进行收费制约就成了合法的契约自由。消费者违约浪费后,经营者自然有权利收取相关费用,不仅弥补了损失,也能对浪费者起到规制作用。如此,可实现法律效果、经营利益、消费体验、资源节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