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书院的态度提升培训的高度
玉溪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网
2016年4月人民日报时评
来源: | 作者:鸟博士 | 发布时间: 2016-08-29 | 353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6040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法治营造和谐医患

关系

 

凡事依照法律,让正常工作的医护人员“有人撑腰”,让遭受损失的群众“有地说理”,是“平安医院”建设的题中之义

 “有理无理,闹大了再说”,是一些人遇到医患纠纷时的想法;与之相应,“有责没责,赔点钱得了”也是一些医院处理纠纷时的态度。今后,这样的做法将被叫停。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滋事行为制止前不得调解、纠纷责任认定前不得赔钱。

近年来,因医疗问题引发的纠纷层出不穷,已经成为社会新闻中的一个类别。从围殴医护人员,到花钱雇医闹、强迫医生下跪,医疗领域的暴力事件和违法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痛点。任由这一现象发酵,不仅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破坏医患之间的信任,也将滋生社会戾气,让非理性的行为在社会中蔓延。正因如此,四部门此次出台文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医疗纠纷、惩处涉医犯罪,不仅剑指“花钱消灾”,更力图建立一个正常的医疗秩序、和谐的医患关系。

  不可否认,对有些医院负责人而言,“花钱消灾”是最简单的一种问题处理方式,只要对方喊出的价码能够承受,就巴不得“赶紧打发他们走”。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模糊了法理上的是非,看似“简单快捷”,实则埋藏了很大的隐患,变相鼓励了一些无理取闹甚至职业医闹的产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医院现场处置能力不足造成的。医生都是知识分子,让他们承担职责之外的纠纷处理,实在是强人所难。正确的做法,应该由相关机构对涉医事件做到充分预案、及早介入,确保事件从一开始就进入法治轨道。除此之外,还应推动完善院内调解、人民调解相结合的医疗纠纷调解体系,及时做好医疗纠纷调处工作。

无论是对医生还是对患者而言,遇事一断于法都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此次出台的文件,并不存在有人担忧的偏袒谁的问题,而是重申法治之于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就像很多人指出的,对一般患者而言,医疗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很容易被非理性情绪误导。算不算医疗事故、责任由谁承担?应该交由专业机构和法律来认定。正因如此,我国侵权责任法专门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这对作为损害方的患者来说,是公正的体现。遇到事故求助法律、依靠法律,对患者而言也是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依法解决纠纷,让正常工作的医护人员“有人撑腰”,让遭受损失的群众“有地说理”,是“平安医院”建设的题中之义。

 也要看到,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复杂的,依法维护医疗秩序,应该与打击非法行医,治理医德不端、过度医疗等现象同时进行。毫无疑问,医生行业是中国最苦最累又最受气的职业之一,76 岁老中医边啃烧饼边加班、医生连续加班晕倒手术台等新闻,让大家感动并感叹医护行业的不易。然而,也有像“手术中遭两次加价”“能动手术就不开药、能开贵药就不开便宜药”等失序行为刺激着公众神经。因此,此次出台的《通知》也特别强调,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医患沟通,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健康中国”。这既是一项国家战略,又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迈向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攻克一批老大难问题,医患关系无疑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事关人人的“健康中国”,不妨从人人皆可做起的健康医患关系开始。



2016040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改革带着温度落地

  很多重要的政策,涉及复杂而普遍的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系统性改革的齐头并进为呼应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社会反应很积极,但随即也出现了新的烦恼。据当地媒体报道,河南郑州中牟县一所中学推出“怀孕二胎指标”,有老师甚至排到 2020 年之后,而且指标到期不用将作废。

   类似“排队生育”的情况,早就屡见报端,属于放开二孩政策后出现的极端事例。指责当事学校不人性、太荒谬、太滑稽非常容易,有关部门若要求学校取消土政策,也分分钟可以做到,问题是,学校的苦恼谁来解忧?生二孩的教师短时间内太集中,影响上课,家长们能答应吗?教育秩序如何保障?

  简单粗暴地“排号生育”不妥当,简单粗暴地棒喝“排号生育”同样不解决问题。“放开二孩”是国家着眼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家庭社会幸福的重要政策调整,意义重大。但好的改革能否带着温度落地,则需要各种相关政策及时跟上。就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而言,并非无路求解。比如:公办学校通过教育局在大学区内人员协调,私立学校以市场手段加强社会聘用,用人单位建立人员储备制度……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长期以来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生育保障、带薪休假等原本就贯彻得不彻底,等到国家放开二孩、做出休假制度调整,压力骤然增大,自然捉襟见肘。

  任何重要改革都有一定的成本,保证改革能够推动全局的同时,也要注意代价的系统性分担。近日还有媒体梳理发现,全国已有吉林、海南、云南等 20 多个省份先后修订了计生条例,所有省份均对女性产假进行不同程度延长。对于酝酿生二孩的家庭来说,这不啻一种激励,但对于工作单位来说,无疑会造成一定的负担。这个成本需要全社会正视,也需要摊到桌面上讲解清楚、化解到位,实现全社会的共同承担,而不是简单地压到某一方肩上。

 “十三五”大幕已经拉开,相当多重要的政策,都涉及复杂而普遍的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系统性改革的齐头并进为呼应。就生育二孩而言,绝不只是小两口关起门来的决定,它不仅需要妇幼医院、儿科医生、小幼教育等资源的配合,还需要休假机制、教育资源、社会聘用等改革的跟进。再比如当下很热的房地产去库存,如果没有人的城镇化、没有对新市民的切实保障、没有教育医疗服务的提升,简单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城买房,反而容易制造新的问题。又如去产能,坚定不移做的同时,转岗就业、职业培训、产业升级、夯实新增长点等一大堆事情也要做。

 说到底,深水区的改革,几乎每一项都面临着系统性的资源配置调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低估任何一项改革的复杂性,不能盲目地只看到进步的方面,而不去面对成本、代价等困难的一面,更不能任由各地变通、政策调整,将代价压到缺乏话语权的弱势群体身上。国家之所以要求以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十三五”,原因也正在这里:单兵突进,孤掌难鸣,再好的改革措施,如果任由新的矛盾不断累积,最终不仅难收全局之效,甚至也会延误改革本身的进程。

  当然,挑战与机遇永远并存。每当完成系统性的资源配置改革,都无异于社会肌体的一次完善,带来各种子目录改革的契机。矛盾不可避免,问题总是存在,但我们既不能因为畏惧困难就裹足不前,也不能只凭暴虎冯河的一腔血勇。方法是具体而微的,是因人而异的,原则却是统一的,那就是从确保人民的获得感出发,从因势利导确保改革红利出发,不“跑冒滴漏”,不异化变形,让好政策真正生出好结果。



2016040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共筑阳光扶贫的法治

屏障

  查办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职能部门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要党委政府凝神聚力,社会各界众志成城,也离不开法治部门强力保障——确保惠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廉洁扶贫、阳光扶贫。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查办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职能部门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不让扶贫资金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唐僧肉”,是阳光扶贫的第一要务。由于扶贫对象量大面广、资金使用环节多、监管机制不完善、扶贫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等多种原因,扶贫资金常常成为“蝇贪”“蚁贪”蚕食的对象。从近年办案情况看,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涉及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公共服务等多个环节,犯罪主体以村“两委”成员、村民组长、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和部分县级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居多。犯罪手段则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有的雁过拔毛,见缝插针,层层截留;有的无中生有,虚列户头,套取资金;有的借鸡下蛋,隐瞒实情,账外私分;有的权力寻租,猫鼠一窝,上下其手。据统计,2015 年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查办三农领域相关职务犯罪 11839 人。2013 年到 2015 年,检察机关依法查办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 2295 人,占全部职务犯罪案件人数的 1.4%。扶贫资金发放到哪里,法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政府扶贫部门的联系沟通,始终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为问题导向,梳理扶贫资金的底数标准、政策依据与发放程序,排查漏洞与隐患,加大对落实扶贫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法律监督。“十三五”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扶贫项目日益增多,利益调整复杂多元,如何防止“扶贫投入加上去,干部贪腐倒下来”,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

    为最大限度减少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发生几率,确保惩防到位、帮扶到位,真正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根据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涉农职务犯罪的实践经验,最高检和国务院扶贫办决定从 2016 1 月至 2020 12 月,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开展为期 5 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下一步,各地检察机关将运用精准监督高度对位精准扶贫,梳理廉政风险点,及时提出完善内控机制、加强风险防范的建议,并配合发案单位加强整改,建章立制,惩防并举,最终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扶贫成效的有机统一。

   跃迁之时,当有智勇之策;攻坚之际,最需法治助力。只要我们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齐心协力,筑牢扶贫开发的法治屏障,就一定能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作者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



2016040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提稳菜篮,需用好两

只“手”

  保持菜价稳定在合理水平,是一道考验管理者智慧的民生必答题。既要保障城里人的吃菜问题,不能菜贵伤民,又要解决菜农的增收问题,不能菜贱伤农

 “现在的菜怎么这么贵呀?!”最近一段时间,不断上涨的菜价引发广泛关注。有家庭主妇晒出购物清单,因为菜价上涨,三口之家一个月多花了近 200 元菜钱。据农业部蔬菜生产信息网监测,580 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显示,3 月中旬 42 个蔬菜产品平均地头批发价同比上涨 29.5%。对于菜价上涨,首先应理性看待。这次上涨,既有当前正处“春淡”期、供应整体偏紧的原因,也与前一阶段罕见的“霸王级”寒潮突袭、南方产区蔬菜大量减产有关。还要看到,大白菜、结球甘蓝、大葱等一些蔬菜的涨幅较大,是由于近年来效益偏低、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对供给产生了一定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出现波动,正常。但对于超出合理区间的暴涨暴跌,则须予以重视。农业部负责人表示:特别要推动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保障常年菜地保有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和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的稳定。菜价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菜园子”,两头都是大民生。既要保障城里人的吃菜问题,不能菜贵伤民,又要解决菜农的增收问题,不能菜贱伤农。保持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是一道考验管理者智慧的民生必答题。

  深层次观察菜价上涨,反映出蔬菜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近年来我国蔬菜生产呈现出“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从生产环节来看,蔬菜产区由城市郊区向农区集中,生产方式由露天向设施转变,生产组织结构也趋向专业化和规模化,这些都带来蔬菜成本结构的变化。土地、人工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推动蔬菜生产成本明显增加;流通环节的链条过长、环节过多等情况依然大量存在,都在无形中推高了蔬菜价格。

  提稳“菜篮子”,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都发挥好作用。蔬菜对市场供求反应灵敏,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加大对生产的支持力度,从政策、补贴、保险等环节入手,加强对“民生菜”的扶持,依靠市场来拉动生产。同时,有关部门的监测预警与调控措施还应更科学。比如,针对灾害性天气频发的情况,应提前做好预案,合理调整生产、调度供应,尽量减小市场波动;做好反周期调节,而且调控也不是只“管涨不管跌”,不合理高涨时要管,低迷时也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切实维护菜农的合理收益,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蔬菜动态储备及应急机制。

  进一步看,推动蔬菜产业的升级才是治本之策。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快转变蔬菜的生产方式,打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同时积极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降低农产品储藏、流通成本,引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推动“农超对接”,让百姓的“菜篮子”更丰富实惠。

   回顾过往,农产品价格“过山车”现象,屡有发生。从“姜你军”到“蒜你狠”,到“‘二师兄’身价上天”,民间戏语也反映了这一点。在探索如何走出农产品的涨跌异动、周期性怪圈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已成为基本共识,并写进了 2015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但“市场决定”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大撒把”。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对农产品来说,如何“放到位”“管到位”,怎样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伤害,政府非但不能缺席,更应有所作为。



2016040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传统文化呼唤“现代

相遇”

   既有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有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文化的长河才能源远流长

  “燃”——一个“90 后”表达热血沸腾的字,却用来形容一个“呼吸都不敢太大声” 的地方,这样戏剧性的对比,足够让人点开这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看看历史、传统和文化,如何一脚踏进了年轻人的心灵。

  绘有 800 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 3 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在爱好动漫的年轻人眼里,“设定”是个关键。也就是说,能创造一个有自己的规则和趣味的“世界”,一部作品才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正有着自己的“世界观”。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

   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正如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常。

  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2016040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强化“零死角”的反

腐预期

  不定期“回头看”,时不时“回马枪”,有助于打破少数腐败分子的“避风”心态、侥幸心理,防止“破窗效应”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辽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宏章和山东省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两条“打虎”简讯,为反腐无例外、无死角增添了新注脚,也因涉及中央巡视组首批“回头看”省份而备受关注。

  今年 2 月,2016 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工作正式启动时,专门部署对 4 个省开展“回头看”,辽宁、山东两省即在此列。2016 年刚刚过去第一季度,全国已有 13 名省部级干部被查处,其中辽宁就占 3 席。“把中央巡视‘回头看’和对王珉、王阳、苏宏章涉嫌严重违纪进行组织调查作为推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契机”,辽宁省委的态度,警示着当前的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也从一个侧面映照着巡视工作“回头看”所取得的实效。

  去年 8 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了巡视组的履职责任,在制度层面推进巡视工作进一步常态化、规范化。以此为契机,各地纷纷出台意见、措施,着眼于完善巡视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形式多样的“回头看”也渐成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增强履职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江苏常州武进区纪委对 2015 年办理的信访件进行排查并开展“回头看”,回访举报人、征求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意见,收获到良好效果。

  俗话说,“纵贪欲如落水”。不定期“回头看”,时不时“回马枪”,有助于打破少数腐败分子的“避风”心态、侥幸心理,防止“破窗效应”。正如廉政专家所言,通过“回头看”可以传导压力,让巡视监督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头上。更重要的是,这也向全体党员干部明确传递信号:中央正风肃纪是常态工作,“打虎拍蝇”不仅剑指每一处角落,而且坚持久久为功,千万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腐败,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实时更新”的肃贪反腐成果,印证着惩防腐败的高压态势丝毫未减,也是对“运动式反腐”“权力式反腐”等论调的现实回击。也应看到,反腐利剑高悬,让腐败现象趋于隐蔽,有的人甚至“在位预约、退休受贿”,玩起了“期权腐败”。要想让每一个尸位素餐、蝇营狗苟的腐败分子无处逃遁、不敢妄想,关键是要织细、织密制度之网。

   实际上,随着《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条例的颁布或修订,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下,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反腐迈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持之以恒对抗腐败,就必须依靠制度、坚持法治。一方面,矢志增强制度的刚性,通过法治方式为反腐赋权,助力反腐败工作驰而不息、不受干扰;另一方面,深化细化规定、条文,限制和规范权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让权力真正运行在阳光下。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反腐是一场必须赢的价值观较量,更是一场输不起的生死仗。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体现出的就是中央对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战斗性坚持不懈的追求。筑牢“零容忍的反腐常识,夯实“零死角”的反腐预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能促进党员干部更清正、政府更清廉、政治更清明。



2016041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别让改革的红利“卡

纸”

  改革要顺利推进、政策要切实落地,对执行环节与配套工作是一个重大考验。既需要吃透改革精神,更需要不折不扣,打通并确保“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米”的通畅

 近日有媒体报道,自去年 8 21 日以来,没有一家企业能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拿到一张商标注册证,原因仅仅是“商标局没纸了”。媒体曝光当天,工商总局即就此事公开致歉,并称纸张已经到位,承诺 5 月底前将积压的商标注册证全部发放。

因为一个部门“卡纸”,商标注册证全部断供,如此“低级”问题出现,难怪人们“难以理解”并有各种调侃与质疑。这些调侃的背后,是对慵懒散漫工作作风的讽刺,对有关部门履职能力的怀疑。尽管工商总局迅速给出了回应,但纸张采购部门为何成了“树懒”?手续流程为何繁琐至此?具体经办问题出在哪里?都有待进一步澄清说明。

 随着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商标注册量一直在猛增,这给提前预估和精准协调带来了新难度。然而,从去年 8 月商标注册证因缺纸停发,到今年 1 月发布采购公告,并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时间。事实上,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上的信息,从 2016 1 14 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厅资产处发布“商标注册证采购项目采购公告”,到 1 26日,采购项目成交,仅仅用了 12 天。可见,尽管注册证用纸特殊,但并非难以采购,更非“洛阳纸贵”。

  有人估计,这 7 个月来,有数量巨大的注册商标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商标注册证是商标权证明也是商标维权的法律凭证,因为证件迟迟不到位,这 7 个月中,不少企业的产品被天猫、京东和各大超市下架,不少商标侵权案件的维权不得不搁置下来。一个部门的不作为,让不少企业与个人很受伤;一个环节上的慵懒懈怠,会导致整个产权保护链条脱节。认识到一张纸背后的利益关切,才能真正做到想商标申请人之所想。

  近年来,很多部门都为对接改革“最后一公里”付出了不小努力,成效有目共睹。拿工商管理部门来说,自《商标法》修订以来,为方便商标申请人注册,就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推动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仅从企业项目审批看,以前三个月办下来的手续,有些地方现在三天就能搞定,以前要跑遍十几个分管部门盖章,现在到“一站式”窗口两次就能解决。

  然而,流程优化从来都需要系统推进。如果仅仅是降低了注册门槛、简化了对外流程,却没有降低内部的协调沟通成本,改变部门推诿的工作机制,只会导致“采购环节手

续繁琐、部门衔接不畅”。我们都说,要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容易。事实证明,假如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问责意识,薄薄一张纸也可能成为“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小处不改,必耽大局,老百姓也就难以真正从简政放权中受益,良性的行政服务生态也难以确立起来。

  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这次,“纸”上的教训非常深刻。捅破惰政的“窗户纸”,照见更多积弊,还需各级领导干部、各单位部门自省、自查,明确职责,改变作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惠及民生、盘活市场的红利政策还会相继推出,但改革要顺利推进、政策要切实落地,对执行环节与配套工作是一个重大考验。既需要吃透改革精神,更需要不折不扣,打通并确保“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米”的通畅。只有坚决克服消极懈怠的工作态度、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改变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的工作作风,跟上改革节奏,才能杜绝“卡纸”事故,让人民真正受益。



2016041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营改增释放经济活

  营改增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这步棋下好了,实体经济就会“活”起来,经济发展有机会更上一层楼并实现良性循环

  早春 4 月,营改增氛围渐浓,从财政到税务部门,从中央到地方,正为打通营改增的“最后一公里”展开倒计时准备——距 5 1 日开始的、在所有行业和全国范围推开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已到了最后攻坚时段。这是自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全面推行营改增之后,营业税将淡出历史舞台,增值税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税种。此次营改增,在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之外,还有着更广阔的意义——以减税的“放水养鱼”效应,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宏观上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要想保持住稳中向好的势头,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更加有力。从实施路径看,要么是更大规模的增支,要么是更大力度的减税。今年我国增加了 5600 亿元财政赤字,为大规模减税提供了空间。而全面推进营改增,正是落实减税措施的重要突破口。

  微观上看,一般生产型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面临着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和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双重挤压,生存比较艰难。成本上升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二是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企业的税收负担较重。从激发微观经济活力的角度讲,降成本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而减税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根据历史经验,我们有理由对全面推开营改增的减税效果,抱以乐观的期待。我国的营改增试点于 2012 年在上海开始,取得一定经验后逐步推开。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刚开始试点时会有一些行业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况,后经逐步探索完善,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开始显现。据财税部门统计,截至 2015 年底,累计实现减税 6412 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企业负担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面推行营改增,还能形成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效应。国务院日前就全面实施营改增召开的座谈会指出,这次全面推开营改增的政策取向,突出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可以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可以说,营改增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既是当前的让利,更是在培育未来的“新动能”。是用当前的“减法”为未来做“加法”。

全面推行营改增,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增大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降低他们的税收负担,可以释放出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这步棋下好了,实体经济就会“活”起来,经济发展才有机会更上一层楼并实现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减税降负的积极性,有些地区甚至存在征收过头税的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这些认识和做法其实非常短视。税收政策是天然的稳定器和安全阀,具有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削峰填谷方可换来持续稳定。减税降负,放水养鱼,值得大家细细思量。

  不过,全面推行营改增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涉及复杂的调整,具体执行时应注重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增值税分成比例等细节性问题。身处营改增第一线的政府职能部门,只有毫不走样地落实这项惠民政策,努力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确保改革后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2016041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文物“沃土”滋养

民族心灵

  今天的我们,需要拥有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具备创造性的转化能力,才能让沉寂的文物,完成从文化资源到精神资本的转换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4 12 日,被文物圈刷屏、称之为“极为隆重”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会议代表,感受着新时期文物工作者的机遇与责任,思考着如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印刻着文明的痕迹。一页页山河变迁,一段段历史影像,凝结在这一砖一瓦、一瓶一罐的文物之中。有人曾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正是这些历史记忆和文明底蕴,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

  其实,文物从来都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未来的“甘泉”。就在这段时间,《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让不少 90 后“泪目”,而此前,故宫“石渠宝笈” 特展引发“故宫跑”,首都博物馆“海昏侯”特展带来“首博热”……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令今天的人们“燃”了起来。

  “无其器则无其道”。凝结在文物之中的“道”,既标刻着一个国家文化河床的厚度,也在不断为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着“文明养分”。正因此,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多次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这个意义上,保护文物绝不是一项无关紧要的工作,它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彰显文明大国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望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文物工作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令很多老文物工作者感慨的是,十八大以来,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批示,就有 20 多次;而这 5 年里,国家对文物工作的投入,以年均 16.5%的速度增长,保护力度前所未有;全国注册博物馆每年新增近 300 个,年接待观众 7.2 亿人次,文物在“活”起来;而《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博物馆条例》的颁布、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则让人们看到了日益健全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

  然而也毋庸讳言,在文物的保护、抢救、利用、管理上,一些地方还存在“脱靶”现象。有的重视不足,文物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的挖掘不够,让文物“躲进小楼”“深藏深宫”;还有的开发不当,只讲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过度开发、忽视保护……如此种种,无不说明,激活文物价值、传承文化血脉,任重道远。

  城镇化进程加快,怎样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新技术浪潮涌动,能否让文物保护搭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便车?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确保对历史文化怀揣敬畏之心,让沉寂的文物,完成从文化资源到精神资本的转换,让古老文明的基因,在时代的血脉中汩汩流淌?

  有人曾如此论述文化遗产的意义:“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惟有优秀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让文物“沃土”滋养心灵,让凝结在文物中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照进现实,我们未来的道路必能越走越宽。



2016041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个人信息安全,不能

止于“打补丁”

  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掌控能力,既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上,也同样反映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上

  5 分钟就能搞到上千条银行卡信息,而且密码大部分正确!近日,有媒体曝光了一条盗取银行卡信息的黑色产业链。其中“下料人”“洗料人”等分工之明确,架设伪基站、拦截验证码等技术之“高级”,令人咋舌。“卡在身上,钱莫名其妙地被转走了”,把公众吓出一身冷汗。

  其实,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公务员考试刚报名,卖“答案”的就来联系;孩子刚出生,卖奶粉的就发来信息;新房尚未交付,就有搞装潢的来电……我们一方面惊讶于对方神通广大,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隐私泄露泛滥的尴尬现实。可以说,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已是互联网时代的民生刚需。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去年因个人信息泄露等原因,遭受经济损失 1000 元以上的,就有大约 4500 万网民。不仅如此,个人信息被盗还会带来无穷麻烦和心理阴影。比如陕西一名男子,因遭人冒用身份,“被吸毒”长达 10 年,出行住店处处受限;再如,济南 20 多万条婴幼儿信息被泄,地址精确到小区门牌号,让家长“一想到黑手可能伸向孩子就不寒而栗”。

 是谁让我们“裸奔”在商家与不法分子的视野里?从源头来看,许多手机 APP 未经授权采集用户信息,有些经营机构罔顾法律买卖用户数据,更为可怕的是“内鬼”,在警方查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电信公司人员,也有快递公司、银行、医院、学校、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信息安全问题涉及面之广、黑色产业链条之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网络社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与快捷,但如果这个社会缺失信息安全,人们怎敢放心在电子银行存转财富?何以放心在网购时写下实名地址?安全感少一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可能就会少十分。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掌控能力,既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上,也同样反映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上。

  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事实上,我国也在积极迎接这场挑战。从顶层设计看,中央在 2014 年就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出卖个人数据行为”亦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从法治层面讲,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相关部委也出台了不少保护政策与法规,司法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可以说,个人信息的“安全堡垒”正在逐步加固。

  当然,与现实的安全风险、公众的满意程度比,这种“加固”还需要提速增效。这就包括,加快相关法律条例的研究跟进、系统配套,加强相关部门的“握指成拳”协调共治,进一步明确运营商、银行、电商等的权责,提高对信息泄密者的处罚成本,切实保障个人信息、展开依法维权。可以说,今天,要解决好个人信息的安全漏洞,已非简单“打补丁”就能堵上,亟须系统整顿、源头治理。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场持久战,也是场前所未有的遭遇战。美国也曾发生过约 1.91 亿选民个人信息外泄,英国巴克莱银行曾有数万客户的个人资料被盗。网络犯罪的“进化”程度,有时会超过法律法规的制定速度。从技术上寻求防护对策,在理念上提高网民安全意识,多方用力、立体防护,才能打赢个人信息安全保卫战。



2016041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黄花菜能治中医的

“抑郁”吗?

  中医强筋壮骨,重要的是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培养懂得中医、认同中医的社会土壤

   “很简单,用黄花菜煮成水治抑郁就没问题……所有的抑郁症都没有了”——尽管国家卫计委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了,但“黄花菜”没凉,反而越炒越热。随着网络热议,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又一次踏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黄花菜又名忘忧草,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情绪,这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记载。之所以争议巨大,主要因为全球医学界至今未能准确地辨别抑郁症的病因,有普遍效果的治疗方法亦十分有限。加上中医西医是两种异质医学,治疗的理念大相径庭,西医理念无法衡量中医,而西医治不好的病,在中医看来“死马还能当活马医”。

  从猪蹄厅长、打通任督二脉到黄花菜治抑郁,有人归结为不准确的传播让人对中医产生误解。诚如斯言,相关说法的确过于简单,中医需要更精确地传播,不能因此消解中医的严肃性。不严肃的传播达不到传播效果,甚至给抹黑中医的人以口实。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理解中医需要比理解西医更复杂的文化基础,电影《刮痧》那样的剧情,普遍存在于当今“中医粉”和“中医黑”公然撕裂的社会现实之中。

  古人讲,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辉光。如果受众缺乏最起码的认同,无论传播再巧妙精确,也进不了人家的耳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上世纪 80 年代德国波克特教授就曾这样说道:“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事实上,从西医的手术刀切开中国人传统思维的那一刻开始,中医就开始“抑郁”,西医似乎成为唯一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背负“不科学”之名的中医,面临着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削弱的困境。中医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的,在古代,秀才学医,如同笼中抓鸡,并不完全是一句戏言。而在现代,由于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中医典籍对很多人无异于“天书”。可以说,文化语境的缺失是中医“抑郁”的病根,再多的黄花菜都无法治愈。

  习近平同志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同中医的“根”和“魂”。汲取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中医药固本培元根深叶茂,名家大医悬壶济世人才辈出才不是梦想。

  岐黄之术发扬光大,不只是输血式扶持,更需要造血式发展。中医强筋壮骨,不只需要敢于担当身体力行的“刘维忠们”,也不只需要从中医药受到启发、拿下国际顶级声誉的“屠呦呦们”,重要的是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培养懂得中医、认同中医的社会土壤。



2016041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土地大限”忧虑须

依法化解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类似“土地使用权到期后该怎么办”的问题还将出现,解答宜早不宜迟

  近日,浙江温州部分市民发现,自己的房屋面临土地证到期影响买卖的问题,续期可能要重新缴纳占房价总额约 1/3 的土地出让金。温州市国土局回应称,已着手研究相关方案,近期将报上级研究决定,妥善化解这类问题。土地使用权到期怎么办,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关于土地使用权的“大限”,我国物权法已明确规定“自动续期”,但如何续期,是否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以及缴纳标准等问题,物权法并未给出详细规定,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解释,这是引发温州土地续期争议的原因所在。从温州此次的事件本身来看,的确有历史原因,因为这批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住宅用地的使用权为 20 年,当时物权法尚未出台,相关法律也不完善。然而,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今天,如何尽快给出回应、化解群众忧虑,应该成为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意味着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使用土地,必须依法申请,向政府购买国有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这一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法可依到有章可循的过程。我国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有期限使用,始于 1988 年,早先的使用年限从 20 年到法定最高年限 70 年不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地大限”。1990 年,国务院出台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4 年国家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这一领域进行规范。2007 年颁布的物权法,则是这一领域最为重要的立法,其意义在于明确了私人对其合法的房屋享有所有权。这意味着即便土地使用权到期了,房屋所有权也不容剥夺,同时,住宅用地续期无须申请而自动续期。

  然而,物权法在自动续期的操作上却留下了一些模糊之处。比如,住宅建设用地使用者往往是较为分散的业主,政府有无义务帮助他们实现自动续期?是否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缴纳标准如何?若是部分业主不愿缴纳土地出让金该如何处理,是否会影响到其他业主?非住宅建设用地续期又该如何操作?这些模糊之处,立法者当时或有其他考虑,但目前已经影响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土地“70 年大限”的隐忧一直盘桓在人们心头,这既不利于产权制度的落实,也让人们因为担忧在到期后缴纳难以承受的出让金而处于不安之中。另一方面,这为相关市场交易行为埋下了纠纷隐患。目前,已经出现了土地使用权到期后,房屋因未能自动续期而不能交易过户的案例。不难预见,如果相关规定仍不明确,还将出现诸多房屋买卖后续纠纷,以及因缴纳出让金而出现的争端。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产生和完善,是我国改革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来之不易,而相关立法则是对这一成果的有力维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和严格落实物权领域的立法成果,另一方面,对上一轮改革中的模糊之处也要进行有连续性和建设性的修补。相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类似“土地使用权到期后该怎么办”的问题还将出现,解答宜早不宜迟。期望相关部门能够着眼公民合法权益,立足于现实可行性、法律稳定性,从细节出发,拿出于法有据、于情有理、于民有益的具体解决方案,早日消除盘桓公众心头的忧虑。



2016042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向着“两个有利于”

  “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两个有利于”深刻阐述了改革方向论问题,为落实改革方略、厚植发展优势、增进人民获得感指明了行动遵循。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社会不公平,发展便失去基本价值。统筹好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改革才能蹄疾步稳地推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新的发展动力带来新的变化,对已有的格局带来冲击,这就需要运用好公平正义的原则予以平衡。厚植发展新动能、培育经济新业态,既是一个享受新生与繁荣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摧毁旧的发展方式、产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过程,风险矛盾暗流汹涌,发展烦恼层出不穷。比如,“互联网+”带来网络约租车服务的兴起,但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形成冲击。如何既鼓励共享经济的新业态,为其留出空间,又能为传统出租车行业厘清发展定位?这就需要在监管规则、利益分配等方面做出规范。事实上,在这一轮改革中,从网络电商对商贸物流业的重构,到 3D 打印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再到去产能、去库存过程中产生的转岗下岗问题,都需要在“增添发展新动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寻找结合点。在培育发展新动力、引领经济新风向的同时,更好地平衡发展权利、兼顾各方利益。

  由此观之,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两个有利于”提供了方向和指针。循着这一思路就不难理解,为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事业改革”两项内容在本次深改组会议上受到格外重视。前者最终目标是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后者则事关社会民生和公平正义。只有坚定不移地围绕经济结构的制度性问题推进改革,才能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教育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深入推进,才能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增强发展的普惠性。

  今天的中国,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对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长远眼光来看,只有实现了公平正义,才有真正的发展效率。增添发展新动力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实现共享发展的方向上实现了一致。本次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正是为了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兼顾公平与效率,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

  “器大者不可以小道治”。落实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的发展全局变革,方向和路径至关重要。“两个有利于”的论述,明确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公平是前提。以实现共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好改革的各项重大关系,我们一定可以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开创国家的光明未来。



2016042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新兴金融机构应把好

准入关

  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志在富民”是很重要的目标。百姓的财富得来十分不易,金融行业切不可为了“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而放低门槛

  在演艺界,很多明星既忙演出又操持基金,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而最近,他们中的一些人需要通过一场考试,才能重新获得基金从业资格。这是因为,中国基金业协会日前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对从业人员资质提出明确要求。

  演艺界人士深度参与基金管理行业,是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繁荣程度的一个侧影。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3 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 25901 家,备案私募基金 27553 只,认缴规模 5.7 万亿,实缴规模 4.61 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达到 44.65万人。私募基金行业勃兴的同时,也伴随着“野蛮生长”的乱象。比如,一些机构滥用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一些机构从事公开募集、内幕交易,一些机构以私募基金的名义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今年初开始,包括中国基金业协会在内的相关部门对整个行业进行整肃,以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私募基金往往是产生世界级投资大师的摇篮,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所以全行业的整肃规范非常有必要,只有规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只是金融市场的一个角落,但其存在问题和有关部门采取的监管措施,却具有适用于整个金融行业的普遍意义。此次的整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把好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准入关口,用严格的条件筛选出合格的基金管理人;二是规范私募基金日常的运营管理,特别是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内容,比如近期出台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规定了募集主体、募集程序、账户监督、信息披露和人员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内容。

  近年来,伴随各类细分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百姓财富存量上升带来的理财需求激增,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普及,各式各样的理财服务机构以惊人的速度急剧膨胀。应该说,这些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对于填补传统金融机构投融资服务空白、践行“普惠金融” 理念,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值得警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理财机构打的是理财的幌子,做的却是非法集资和“庞氏骗局”的勾当,骗局一旦败露,投资者就会血本无归。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要想有效保护投资者,首先要把好行业准入关。近期暴露风险的理财平台,多数存在监管职责不清、准入门槛过低和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等问题,这些问题与行业准入的把控有很大关系。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已经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而一些新兴的理财类金融机构却处于监管盲区,要想切实防范风险,必须厘清监管职责,尽快将其纳入监管的视野之内。

  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承受能力千差万别,所以理财机构和产品也要分出层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点应当恰当匹配。一方面要对机构准入、从业人员准入和日常运营进行严格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志在富民”是很重要的目标。百姓的财富得来十分不易,金融行业切不可为了“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而放低门槛,吞噬老百姓的血汗钱。



2016042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

  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在百花竞放的世界知名品牌大舞台上,中国品牌有理由也有责任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何时造出“高大上”的智能马桶盖?面对大批中国游客赶赴日本抢购马桶盖,有识之士发出忧心之问。如今,这一问题有了答案。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 2016 年行动计划》,以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等公众普遍关注的消费品为重点,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毋宁说触碰了中国品牌的“弱点”。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返销日本,又被中国游客买过来。媒体曾披露了一个案例,杭州一名居民在日本大阪购得一个马桶盖,发现产地竟为杭州下沙,感叹“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这真切说明,中国有能力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却未能拥有与之匹配的品牌,以至于有人叩问:“墙内开花墙外香,国货国外被抢光。出口内销不一样,此中缘由费思量。”

  很多时候,国货不是质量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不是价格高企,而是没有形成与品质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中国品牌有过一段群星灿烂的历史。从熊猫彩电、燕舞录音机、雪花冰箱,到双星球鞋、回力运动鞋、海鸥照相机,再到英雄钢笔、乐凯胶卷、龙虎牌清凉油,国产品牌装点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品牌曾经有过的辉煌,足以说明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在百花竞放的世界知名品牌大舞台上,中国品牌有理由也有责任占有一席之地。

  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从“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到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称为“会走路的钱包”……一幕幕场景逼迫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打造更多树得起的中国品牌?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答案:“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行动计划》从实施层面加以推进。没有品质,就形成不了品牌;不增品种,就难以满足消费者所需。没有“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匠精神,就没有精致产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对用户的良好体验倾尽全力,对质量追求永无止境。

  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有伟大的企业,应该有纵横四海的品牌。品牌被称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商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名片,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甚至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亟待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品牌建设之路没有奇迹,只有努力的轨迹。惟有不断厚植“中国智造”的土壤,让大国工匠代不乏人且更有保障,让原创精神茁壮生长并获得保护,让诚信成为全社会的道德空气,让企业家精神得到更好发展,我们才能在这一轮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促动中国品牌厚积薄发,脱颖而出。



20160425 筑牢航天梦想的阶梯(人民时评)

  中国航天人巨大的荣耀和梦想的种子,将年复一年地广泛播撒,为普及航天知识、激励科学探索、培植创新文化带来巨大感召力

  4 24 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中心,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的航天员们,或许回想起了太空中“晨曦”照进舷窗的那一刻。

  46 年前的 4 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事件。国家将这一天设立为航天日,它既是航天人的节日,也是公众每年一次与航天亲密接触的嘉年华。中国航天人巨大的荣耀和梦想的种子,将借此年复一年地广泛播撒,为普及航天知识、激励科学探索、培植创新文化带来巨大感召力。

航天日的设立,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这是对几代航天人不懈追求航天梦的褒奖和崇高致敬。今年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60 年,如果将 1956 年起步的中国航天的 60 年浓缩在一个小时,一定是一部分分秒秒都掀起高潮的史诗巨片。“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里程碑式成就,22 颗北斗导航卫星,近 150 颗各种类型的在轨卫星,累计发射 226 次、成功率超过 96%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及基于这些空间技术不断提升的科学探测能力和研究水平,无不显示出中国“航天大国”的称誉已是名副其实。回应伟大时代的呼唤,60 年间,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如今,一支让航天强国都艳羡不已的年轻的航天人队伍,将续写这一伟大事业的辉煌,致力于为人类探索并和平利用太空。

  航天梦,中国梦。中国航天白手起家、发力创新的经历,和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过程相伴相随。航天成果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强盛起来的国力则为航天事业提供更稳定的保障。“探索宇宙永无止境……未来的征程仍将充满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去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中国航天人的梦想不断向前延伸。空间站建造、火星计划、月球采样,直到“2030年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无疑都需要航天人将一座座科技高峰踩成一个个梦想的阶梯。

  “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173 公斤重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围绕地球飞行。孩提时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一个国家对航天知识的普及程度,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水平。”每一个航天日,都是航天梦想的又一次启航。

  习近平同志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太空俯瞰过地球的人,才知道地球多么的美丽,太空多么的深邃,宇宙多么的广袤无垠。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已经带领我们走出自己的后院,完成了在月球的“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对梦想的期待,对创新的期许,将伴随着航天日奔涌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6042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产业扶贫,精度决定

效果

 

  对市场机遇的敏感、“能人”的带动、政策的及时跟进,以及产业规模的适时培育,都可以作为产业脱贫的普遍经验予以推广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这一要求为进入决胜阶段的扶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关键在于各地找准自身定位,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创新完善。以往,在基层采访扶贫工作中,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资本下不来”“农民不动弹”,以及“没规模、没市场”,等等。矛盾与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背后的成因却有着相似性,那就是对自身定位的不清晰。看到周边县乡靠某个项目脱贫致富了,便不考虑自身特点,一拥而上,结果造成极大的浪费。

  民间有句大白话:“一团乱麻,找出线头”。对于产业扶贫而言,这个线头就是基于精准定位的产业与项目。以项目带动,形成品牌与规模,激发农民的致富内生动力,才能对资本、人才产生吸引力,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项目、项目贴市场、市场引资本” 的良性循环。比如,陕西户县东韩村的农民画,脱胎于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从少数人创作到家家户户执起画笔,从民间行为到政府专项支持,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酝酿,成为响亮的农民画品牌。如今仅仅在东韩村,创作农民画的家庭年毛收入就有数十万元。

  事实上,类似东韩村的故事还有不少。比如笔者采访过的宁夏固原彭阳县陈沟村,该村曾是个贫困村,借着生态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苗木产业,从几个人的小打小闹到全村跟着学,再到如今发展多元化经济林产业,不仅仅实现了脱贫致富,还涌现出不少科技能手、土专家。这些地方的产业脱贫经历告诉人们,脱贫致富的路径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对市场机遇的敏感、“能人”的带动、政策的及时跟进,以及产业规模的适时培育,都可以作为产业脱贫的普遍经验予以推广。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难度也在精准定位。如何“嗅出”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这就需要深入本地农村实际,进行深度市场调研,否则只会形成盲目跟风之势,与扶贫初衷相背离,最终“一哄而上、一拍而散”。动不动就喊出“百万亩、十万头”口号的丰满理想,往往会遭遇现实的骨感。而一旦实现了产业的精准定位,就要在基础设施上舍得投入,在技能培养上深耕细作,在资本引导、龙头企业培养、知识人才下乡等方面,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市场品牌,让贫困者不仅仅实现脱贫,更能够致富。

  实现精准的产业扶贫,更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宁夏盐池县的滩羊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已经大名鼎鼎。该县以特色滩羊产业为抓手,从 2004 年开始打造高端羊肉产业,连续多年出台“滩羊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推动金融、产业、人才下乡,实现扶贫目标。如今,瞅准高端市场的滩羊肉,一公斤价格近 400 元,滩羊的品牌价值高达 68.9 亿元,民间资本也慕名而来,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只要继续细化与推动,何愁贫困者不摘帽?

  “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实现精准产业定位,以精度来推动力度,是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中的关键抓手,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真心、细心、耐心与决心。



2016042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永葆敢为人先的改革

气质

  改革进程中兼具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依然是切实提升民众获得感不可或缺的重要气质

 进农家了解经营状况,下麦田察看小麦长势,询问农技人员培养和待遇情况……暮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工作,看望广大干部群众,又一次让世人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38 年前的初冬,18 位村民为了填饱肚子,在偏僻贫穷的小岗村,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红手印,农村改革响起第一声春雷。如今,小岗村已是小楼林立,道路平整,并聚集了数家亿元企业。从“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人均收入还不足 20 元的“三靠村”,到 2015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14000 元,被农业部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小岗村的蝶变,无疑是改革理念与地方实践融会贯通的真实投影。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坚决告别贫穷、强烈渴望现代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而当“低垂的果子”基本已被摘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有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交织与交融,还有来自国际社会的风险与挑战,步入深水区的改革所遇到的阻力可谓前所未有。从这个角度看,兼具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依然是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气质。

说到小岗村进入新世纪后的发展,不能不提到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兴办工商,筑乡村旅游胜地;发展养殖,建葡萄文化芳园……凭着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 精神,他带领村民走出了“一年越过温饱线,20 年没过富裕坎”的困境,群众甚至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任。“告慰过去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前进”,正如沈浩生前的美好展望,改革的生机与活力,既来自顶层设计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与完善,也来自亿万群众无比坚定的支持和推动。以百姓之心为心,打开思路、广开言路、开拓进取,改革才有可能迸发出更强劲的动能。

  尽管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际上,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改变“城市像发达国家,农村像发展中国家”的现状,让农村的有效资源留下来,产生效益,支撑可持续发展,让农民有自己的造血机能,跟上社会发展,还需要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脱贫攻坚精准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耕地累死牛,用水打破头,拖拉机不用了,大片土地成了花布头。”上世纪 70 年代末,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质疑和批评当时的“大包干”。时过境迁,人们的思维、视野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的开拓,对于新生、未知事物的容纳度也有了显著地提高,能够更加全面、客观、长远地看待周遭的积极变化。“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正如小岗村将横贯全村的长路命名为“改革大道”,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怀着“改革在路上”的警醒,为了人民的利益,坚定、大胆地向前走。



2016042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互联网金融,挤尽泡

沫是春天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面临变局,这也意味着转型机遇的出现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不断曝出的风险事件,更是让大家谈虎色变,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了“P2P 圈钱、跑路”的代称。有鉴于此,国务院近日组织 14 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舆论认为,此举将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成熟、规范的行业环境。

  随着监管的升级,另一种观点开始出现,即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或将“步入冬天”。持此论者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日子举步维艰,筹钱越来越艰难。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度,近百家 P2P 网贷平台主动关停。然而,这一观点错误理解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政府对这一行业的整治更不是所谓“打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互联网金融,核心词就是“规范发展”。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规范是前提,发展是根本。

  事实上,扫描一下行业现状就能看到,一些平台倒掉的同时,互联网金融融资并未遇冷。今年平安陆金所、苏宁金服等几家互联网企业先后宣布获得巨额融资。日前,蚂蚁金服又宣布完成 B 轮融资 45 亿美元,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信心。可见,互联网金融平台仍被市场认同,并到了发展壮大的阶段,远非有些人所说的“步入冬天”。

  与其说互联网金融行业遇冷,不如说,这一行业在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面临变局,这也意味着转型机遇的出现。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领域的补充,特点在于金融模式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第三方移动支付、网上银行、小微贷款、保险、股权众筹等,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在这些领域内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空间非常大。一些互联网平台恰恰是把住了金融创新的脉搏,才得以准确捕捉市场机遇。未来,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实力薄弱的平台将会出局。不创新、不转型就有被淘汰的风险,而优胜劣汰正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成长的必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了可以发挥重要服务的机遇。服务于供给侧改革大局,互联网可以使得金融更好地联通工商领域、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计民生。譬如,通过大数据支持,能够帮助生产者进行有效的供给,精准地匹配需求,对消化库存和产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一些小微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往往被传统金融机构忽略,互联网金融则可以为这些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实现金融资产和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从而满足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而在支持“三农”投资、精准扶贫等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互联网不会颠覆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补充。政府在监管从严的背景下,不能忽视对互联网金融的扶持。监管从严不意味着增设不必要的门槛,简政放权扶持小微企业成长的政策也不会变。服务大局,助力经济转型,普惠民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正途。行业整治,不意味着寒冬的到来,恰恰意味着属于互联网金融的春天才真正开始。



2016042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网红经济应有益于公

序良俗

  正因为网红的一举一动和无数互联网用户的“体验”息息相关,决定了人们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还应作为需要引导和规范的社会文化现象

 “我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面对“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的问题,一位小学三年级女生的回答让家长瞠目结舌。显然,“网红”这一近年来的流行现象不仅和互联网经济挂上了钩,还影响着很多青少年,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面对孩子们的这一“理想”,不仅让家长踌躇,也在测试主流文化的回应能力。

  孩子们的理想大多是单纯的,网红之所以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无非是粉丝众多、收入颇丰,而且似乎没什么门槛。北京多所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八成小学生希望成为网红,一些家长甚至为孩子报了“网红培训班”。然而与此同时,一些网红的表现却令家长们失望,炫富、炫身材、爆粗口,甚至还有一些少儿不宜的淫秽色情内容。如果任由这类内容主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文化的失败,也是成年人社会的失职。

  网红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产物,从一开始就有着草根化、粉丝化的特点。他们最早是一类网络名人,或者热点新闻的主角,其中不乏励志型人物,比如“布鞋院士”“最美教师”等。然而,随着一些人刻意“博出位”吸引大量粉丝,一些商业公司从中嗅到商机,靠炒作、制造话题等模式“吸睛、吸粉、吸金”,开启了一个泥沙俱下的“网红 2.0”时代。目前这一轮则可以称为“网红 3.0”时代,与之前单靠“颜值”“出位”“打擦边球”等走红模式相比,这一轮网红经济在内容策划上更加精准,粉丝运营更加商业化,网红本身的形象和能力要求也更高。

  网红之所以能够开启一种互联网经济模式,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那就是“心理唤起”,或者说网民的自我认同。在网红们和粉丝之间,有着某种微妙而又息息相关的情感体验。当众多粉丝看到自己所认同的网络偶像日益走红,粉丝数量噌噌上涨,那种巨大的心理满足感足以让他们倾囊相助,纷纷“打赏”。比如,某网红在自己的公众号推荐一个单价 1500 元的砧板,10 分钟就销售了 1.5 万个,超过该产品在全亚洲一年的销量。如果说,传统媒体主要靠读者付费和客户广告来维系内容生产,那么今天的网红自媒体则以用户体验来维持。“体验”正在成为网红经济形态中最惹人注目的现象。

  正因为网红的一举一动和无数互联网用户的“体验”息息相关,决定了人们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还应作为需要引导和规范的社会文化现象。移动互联时代,影响力越大,社会责任越大。尤其是考虑到那些关注网红且深受影响的青少年,网红经济更应有益于世道人心。从公众的角度,网红就是那些通过网络走红的人。既是能在自身的专长领域发挥到极致的草根达人,比如通过写作成名的当年明月、南派三叔等人,也有凭借爆料隐私、行为出格、装萌邀宠走红的各色人等。甄别良莠、择其善者而从之,应该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识。

  互联网的兴起荡平了传统社会的成名壁垒,创造了成为公众人物的平等机会,使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独特的才能获取关注度和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网红需要善意运用自身影响力、主动维护社会公序良俗,让网红经济真正成为创业创新时代的一道风景。


玉溪鸟博士文化培训中心 玉溪公务员考试培训网
地址:玉溪市时代广场2-16号
电话:0877-2296028
李老师:18608770168